•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青春变形记

    青春变形记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美国2022

    主演:姜晋安,吴珊卓,艾娃·摩士,麦特里伊·拉玛克里斯南,吴汉章,菲尼亚斯·奥康奈尔,乔丹·费舍,萨沙·罗伊茨,何炜晴,洛瑞·坦·齐恩,安妮-玛丽,奥赖恩·李,程可为,Hyein Park,Tristan Allerick Chen,Lily Sanfelippo,Sherry Cola 

    导演:石之予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鲁邦三世VS猫眼三姐妹

    • 攻壳机动队2:无罪

    • HD国语版

      赛尔号大电影7:疯狂机器城

    • 旅途危机!圣芙蕾雅号特别事件

    • 精灵宝可梦:大家的故事

    • 神偷奶爸前传

    • 狮子王3

     剧照

    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2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3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4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5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6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6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7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8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19青春变形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包宝宝]导演石之予将执导迪士尼·皮克斯动画长片[变红](Turning Red,暂译)。该片讲述少女Mei在兴奋的时候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红色小熊猫。该片将于2022年3月11日北美上映。

     长篇影评

     1 ) 我爱我的母亲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看得我泪流满面,Mei就是我,我就是她。

    我们在一个女性众多的家族里,女人占有大部分权威,好比一个母系氏族。

    这没什么不好的,可能比很多人好太多了,没有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会少去很多麻烦。

    但是在这样一个权威母亲,绵羊父亲,以及权威外婆的生活里,的确也有很多压抑。

    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也变成了中国传统父系孝道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们把自己的部分精神系统变成了男人。

    在家里她们是权威,她们有绝对的话语权。她们不允许忤逆,不允许后代脱离她们的掌控,更不允许别人纠正她们的错误,因为她们会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想逃离。

    但是她们同时又有体贴的一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百分之百的关心。我们都知道她们是好意,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好意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是束缚。

    Mei是幸运的,通过红熊猫让母亲看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且使全家接受了。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我们,当我们在展示真正的自己时,换来的更多的是疏离。

    我们的母亲没办法像Ming那样感同身受,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和传统已经将她们的思维固定住了,再加上几十年来在家里的权威地位,已经让她们无法改变了。

    展示自我的女儿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的母亲,一旦矛盾激化,那么换来的要么是女儿的妥协,要么就是母女关系的疏远。如果女儿妥协,那么势必会使下一代,下下一代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女儿将自己变成了母亲。

    母亲永远也无法女儿,甚是会发问:“为什么你变成了现在这样”或者说:“我是一点儿也不喜欢现在的你,发自内心的不喜欢。”母亲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对孩来说,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并且在这样的关系里,只有母亲能说这样的话,如果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母亲势必会闹得天翻地覆。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尊重,就只有离开,在朋友和其他地方寻求自己需要的感情。

    作为女儿,我说不出母亲所说的那些话。我爱我的母亲,但是她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句赞同或者安慰。

    更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嘲讽、不理解和呵斥。

    所以很多女儿才会说:我爱她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2 ) 好莱坞的华裔动画师,不止创作了这部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英文原名为「变红」的《青春变形记》,这些天肉眼可见地在变红,在豆瓣都拿下了8.3的开分,而这显然不只是跟皮克斯开年第一大片的噱头挂钩。在它背后,是声威渐盛的导演石之予,一位身在好莱坞的华裔女性。

    石之予在业界跃升的动作堪称娴熟稳健,而且好运连连。2018年,她的第一部短片《包宝宝》以《超人总动员2》贴片动画的身份问世,次年,就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时候,石之予才刚满30岁。

    随后,她直接执掌长片《青春变形记》,自然让人十分期待这么一位创作者,一位华裔,会在皮克斯乃至好莱坞、全球动画里留下怎样的中式印记。

    大抵上,我们还是怀有一分好奇,因为那个族裔身份在当下,依然是西方叙述里的异色,起码在我们的视域里。

    不过其实,单在动画领域,好莱坞就有为数不少的动画师,甚至不乏大师,是华裔、华人或者就是中国人。

    最早的一位是黄齐耀。他1910年出生,小时候就从广东台山移民到美国,因为艺术天赋很高,能够拿着奖学金就读奥提斯美术学院,28岁那年,已经是迪士尼的一员,那时候,这个日后的霸主也只出了一部长片《白雪公主》而已。

    原本他只是中间帧动画师,后来以一张视觉效果图先后打动《小鹿斑比》的美术指导以及华特·迪士尼本人,被破格擢升为首席艺术家,负责概念插图与基调。奈何电影还没完成,1941年,他就被无辜解雇了,这与当年排华局势有关。日后,他转投华纳,淡出动画电影的创作,2016年,才与世长辞。

    《小鹿斑比》

    迪士尼旗下还有一位被称作「首位华人动画师」的刘大伟。他12岁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绘画天赋被激发,20岁就加盟迪士尼,历经《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风中奇缘》等等经典项目的创作。

    2000年,他在旁人的不解中舍弃这份工作,并最终成了肯渡制片的总裁。

    《美女与野兽》

    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毕业的安东尼·李,也在迪士尼待了差不多10年,留痕《狮子王》《花木兰》《星际宝贝》《熊的传说》等等作品,迪士尼手绘动画后期的高峰,他都没有错过。

    在此之后,他有两个变化,一是必须追随潮流,从2D转向CG,二是去了梦工厂。

    《星际宝贝》

    稍晚点,旧金山艺术大学动画硕士张少甫带着索尼时期《亚瑟·圣诞》《精灵旅社》《天降美食2》等等项目的工作经验,来到了迪士尼,投身到《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海洋奇缘》多部电影的制作中去。

    离职后,他的事业轨迹颇为亮眼,先在洛杉矶创立TAIKO Studio,再回到出生地武汉组建太崆动漫公司,纠集重量级团队,打造出杀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的《冲破天际》。

    《冲破天际》

    回看这些年迪士尼最成功的动画片,还得算《冰雪奇缘》,而当中最成功的角色,非艾尔莎莫属。这位女王小时候,以及离开皇宫之前,两个阶段的造型,就由3D动画材质设计师林余姿负责,其中童年时期的模特,就是她4岁的女儿。

    《冰雪奇缘》

    林余姿来自中国台湾,1995年去了美国,学过动画设计,8年后才从游戏公司转到了迪士尼,《魔发奇缘》的城堡,也是由她主导设计的。而她的丈夫王福贤,则是梦工厂的构图设计师,二人一同在好莱坞闯出了一片天。

    不只是西方故事有东方幕后人员,迪士尼去年久违推出的亚洲视角动画《寻龙传说》,就有分别来自江西和湖南的环境视觉总监黄珉和特效主管佟乐助阵。

    《寻龙传说》

    他们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加盟迪士尼,黄珉参与过《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海洋奇缘》等电影,佟乐则是《超能陆战队》等多部动画的作者之一,后来因为《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他俩分别被提名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最佳环境设计奖和最佳角色特效设计奖。

    说到迪士尼,避不开皮克斯。

    那里有一位半路出家的动画角色设计师游茜,之前在北京攻读金融,到美国硕士毕业后再学动画前期设计,但很幸运地获得去皮克斯实习的机会,第一份工作就是做《玩具总动员4》牧羊女的前期形象设计和2D概念图,以及设计她的小伙伴小酒窝咯咯,她与胡迪久别重逢的游乐场、古董玩具等等。

    《玩具总动员4》

    祖籍江苏的唐兰在皮克斯待得更久。工作第12年的时候,她以渲染动画师身份参与《1/2的魔法》。电影推出后,她还分享过手绘片中哥哥巴利的技法。

    除了业界大佬,刚才还提到过后起之秀梦工厂,也有一位国内观众相当熟悉的动画师许诚毅。他曾是中国香港Quantum工作室卡通制作人,后来迁居加拿大学习电脑动画制作,1989年加盟梦工厂,带队完成多部作品,包括问鼎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怪物史瑞克》。

    后来他选择回国,《捉妖记》系列在票房上也有超级吸金的表现,而且这一电影宇宙还在扩展。

    《捉妖记》

    相对小众但出品精良的莱卡工作室也有中国动画师在。对定格动画情有独钟而且略有积淀的徐宁自201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去了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并最终获得去莱卡实习,继而晋升为动画师的机会。

    定格动画片《魔弦传说》就有他的参与,更擅长呈现器具质感的他很好地完成了开弓捕鱼、枫船落帆等等场景。

    《魔弦传说》

    还有一位后起之秀值得一说。陈彬睿早在11岁那年,就被称为「全美最年轻的动画师」。入围奥斯卡的《英格丽德·皮特:越过森林》,他是动画师,被誉为「动画界昆汀·塔伦蒂诺」的比尔·普莱姆顿则帮忙进行角色设计。

    他之前惊人的履历是8岁开始担当「全美最年轻的电影评论员」,10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创作动画,18的时候以怀念父亲为主题的《陈昌友的人生之旅》斩获多个奖项。在将来更大的成绩展现出来前,我们大可以记住这个名字。

    陈彬睿(中)

    驻足好莱坞做动画的,还有许多在默默耕耘,值得未来带着作品被传诵。我们要看到,曾经,教育体制、文化体系、实践方式、工作模式等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壁垒,好莱坞,尤其是大厂的动画创作工业,很难让华裔动画师顺利进驻并且大展拳脚。但很显然,这样的局面正在被各种事实攻破。

    在一波波接续发力的后浪中,石之予也在那最光彩的前列,好歹是中国出来的第一位迪士尼动画导演。

    而她之所以特别,不仅因为成功,还因为她把中国故事带上了大银幕,带到了中国影院。须知迪士尼、皮克斯早就有在动画长片前附贴短片的习惯,可惜因为中国特有的政策,导致它们没有办法「附赠」过来,于是《包宝宝》成了绝无仅有的那部。

    《包宝宝》

    短片里的中式元素非常明显,不只有黄种人、中文与包子,而且有极具代表性的亲子关系——深爱到无从放手的焦虑、恐惧以及随之带来的伤害,必须放松一层,才重新呼吸得到和睦与温存。这短片有讽刺,有反思,也有怀恋,有伤情,但很显然,口碑十分容易被非电影的元素带偏节奏。

    这种带有窒息感的亲情之爱,在长片《青春变形记》中有更跳脱的延续。故事依然发生在多伦多,石之予少时从重庆移民去的城市,而即便在那里,带有控制性与高期望的关爱也不匮缺。太爱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没有适配的心理出口,大概是国人很多代也讲不完的母题。

    石之予找了一个变形的契机,放大那种绷不住的情绪。她选取的女主角,是跟她当初同年的小美,相当于以自身经历验证并释放具有绝对共性的成长困扰。

    「变红」包含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脸色变红,头发与眉毛变红,身体变成小熊猫(英文直译是红熊猫),初潮来临等等。既有孩子走向成人的生理转变,也有青春期情窦初开、偶像崇拜、为落伍父母感到丢脸的心理切换。这样的话题,因为叠加了东亚背景中的羞耻、躲避,而增添了独有的尴尬、隔阂,还有困难。

    也由此,「变红」的内蕴可以再深一层。内心渴望变得受欢迎,红起来,是平凡孩子,尤其是被归之于只会认真学习的华裔,想要在校园这个人生首座修罗场上获得掌声、喜爱的外在愿望。

    而在内在,变得不乖顺,变得更自我,变得知晓把东方过分的隐忍变得解脱与融通,是具有渐变色的演化,「红」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国色,变成了外放的讯号,甚至从东方,变得有些西方,或者说,新的东西方交融的某种色彩符码。

    石之予借由这个具有日本萌感手法的华裔故事,从讲述独特亲子关系、共性成长经历的基点,跳回了好莱坞动画主流活出自我、彼此包容的主题上,继而跃到了人本身内在欲望与外在障碍之间的博弈,以及各式文化的弹性延展去。

    这样的表达,就是在迪士尼旧土壤上抽出中国故事的新芽。它跟《花木兰》一样,故事有着突出的中国模式,但比起当初迪士尼多元种族文化的形式探索,《青春变形记》在内核构建上,有更聚焦的呈现。

    《花木兰》

    华裔导演头一回掌控了叙述的主导,也终于能被国内对此尤其苛刻的观众承认,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当然,石之予比起单纯的动画师,有着很大的优势。幕后工作人员只能为故事添砖加瓦,像是林余姿或徐宁他们,最多能在特定段落里,冲着视觉呈现提供自我见解,这显然跟本体内核关联不大。

    哪怕是放到电影圈来看,她的意义也是只增不减。吴宇森、林诣彬在好莱坞递交的是好莱坞答卷,要说带去一些余韵不绝的亚洲文化故事,又得数回李安、王颖他们,但最有影响力的《卧虎藏龙》,也是22年前的作品。

    这些年华裔背景的故事多被诟病,尤其是热度最高的《摘金奇缘》,最容易成为不着地的反例。奥卡菲娜的《别告诉她》实质上终于扳回一城,却竟然因为演员长相被转移注意。优质华裔故事匮缺的当下,难得石之予可以用一个规避大众网红审美的女孩,突破荒谬的自尊防线,获得成功,大概功劳还可以再挂一个。

    走到这一步,《青春变形记》不只是好莱坞多元化全球市场策略的一环,也是华裔能够更稳、更多走出来的强烈宣言,哪怕在那加速汰弱留强的好莱坞机制里。

     3 ) 《青春变形记》:滑入刻板印象之前,触摸到真实的成长经验

    最近,一部华裔导演石之予的新作、皮克斯出品的影片《青春变形记》悄然走红,引发了多轮讨论。影片围绕着一个亚裔女孩展开。美美向来是一个乖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在13岁的某天早晨,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棕色的小熊猫。

    观众和美美一起逐渐认识到,这种变成小熊猫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家族遗传:在美美的家族里,所有的女性都会在青春期不受控地变成小熊猫。而这种不受控的起因,往往是极端的情绪:愤怒、羞愧、渴望……她们共同面对降服心中这只小熊猫的难题,并力图把它封印在镜中。

    《青春变形记》剧照。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银幕,都会发现属于我们的那只棕红色小熊猫。终其一生,人们都在反复调试、校准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

    而《青春变形记》所承载和引发的讨论,还与风起云涌的身份政治相关。在本文作者看来,近年来诸多电影——比如《摘金奇缘》《花木兰》《包宝宝》,甚至不久之前上映的《雄狮少年》——都引发了相似的争议。在这一语境之下,《青春变形记》让我们看到了在滑入刻板印象之前,剥去身份政治的标签之后,触摸到真实成长经验的可能性。

    撰文|雁城

    变红,禁忌的复杂集合

    《青春变形记》无疑是在最近国内院线之外,讨论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在观看影片之前,就有三个不同的朋友询问过我:你看过那个拍小熊猫的动画了吗?

    不言自明,“小熊猫”就是这部电影的流量密码。毛茸茸、软乎乎的动物角色总是比人形角色更能直观地转化为IP,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转化为有利可图的衍生品:古有hellokitty、宝可梦,今有大白、冰墩墩。与国宝大熊猫仅有一字之差,小熊猫更在爱屋及乌的中国观众心中添加了一层buff。

    《青春变形记》剧照。

    影片的英文名Turning Red,其实比中文名《青春变形记》更清晰地标明了“变形”的方向——红色,指代的不仅是红棕色的小熊猫,也是激烈的情绪、欲望、叛逆、自我、野心、成熟,甚至月经初潮、性幻想。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青春期,而且尤其指向女性的青春期。所以,“红色”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正面或者负面的词汇。相反,它是一组事物的复杂集合——很多人认为变红仅仅象征着月经初潮也是不准确的。月经初潮仅仅是构成变红的元素之一。

    青春期是一段看似日常单纯,但其实危险重重的岁月。影片对于这份“危险”有非常细致入微而具象生动的描写。除了把失控和蠢蠢欲动拟作一头庞大的小熊猫,故事里甚至不乏对于“儿童性”这一禁忌话题的生动描写:13岁的美美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包括自己的偶像4 Town男子组合和在街角便利店打工的男孩戴文。倘若仅仅是描写天真的“爱慕”,那不过是青春片的惯常套路。《青春变形记》里的两个细节却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爱慕”背后的“欲望”。

    她对戴文的喜爱,首先在她的草稿本中体现。她信笔涂鸦了裸上身的男孩,尤其强调了他的肌肉线条。在另一幅涂鸦中,戴文则化身为幻想中的“美男鱼”。有趣的是,首先,这涂鸦的全过程几乎被表现为一种被潜意识掌控的状态。美美钻进床底,手像是拥有自由意志一样在笔记本上作画。她和观众一样几乎是惊异地发现自己的欲望已经在笔尖流露。或者不如说,在流露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在此之前,她对男孩的表意识情绪是厌恶、不屑的。其次,这幅美男鱼涂鸦更体现出美美对于异性朦胧着童话光晕的无知:鱼尾取代了下半身存在,因为尽管渴望,她并无法想象真实的、生理意义上的男性。

    《青春变形记》中的4 TOWN演唱会。

    另一个细节,发生在美美应朋友要求、首次主动变成小熊猫的时刻。为了召来小熊猫,她的脑海中浮现出4 Town的主唱——同样化身为美男鱼——性感地向她发出邀约。在此之前,激发她成为小熊猫的情绪几乎都是负面的:愤怒、羞愧、恐惧。这是第一次,爱和欲望展示出它的力量。而美美并不是这种力量的俘虏。相反,她能主动调配并控制自己的想象。

    福柯在卷轶浩繁的《性经验史》里反复写到“儿童性”,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公众领域内的敏感话题。按福柯的话说,19世纪以来的成人世界,用一种神经过敏的状态围绕着儿童性经验打转转,首先“把它们构成为秘密(即强迫它们掩藏起来,以便可以发现它们),然后跟踪追击,考察它们的前因后果,捕捉一切可能诱发或只是允许它们的东西”。

    这恰好解释了《青春变形记》中美美的母亲发现美美的涂鸦后的一系列激进反应:越过和女儿沟通的部分,她直接把这份幻想定义为“性骚扰”,冲向街角的便利店,指责戴文带坏了“单纯甜美”的美美。在当众展示了女儿的涂鸦并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毁灭性打击后,她发出了“幸好我在这里”的感叹,并进一步追问:“还有什么我该知道的吗,美美?”母亲的这种过度保护延续到了美美变成小熊猫之后。她还是时常鬼鬼祟祟地出现在学校里,只为了查看美美是否一切安好,直到被保安驱逐。

    《青春变形记》剧照。

    然而,《青春变形记》里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她和青春期到来前的美美相处融洽、彼此信任、互相关怀。甚至,对于月经初潮,这个同样在社会层面上有敏感性的因素(片中同学们看到卫生巾时的震惊、别扭可以证明),她也表现得准备充足,时刻可以给予女儿指导和关怀。

    但这都不意味着母亲准备好了接受女儿成为一个有欲求的青少年,或者更进一步,成年人。比起标志着生理成熟的月经初潮,小熊猫象征的心理成熟无疑让家长更猝不及防。性仅是欲求的一个维度。后者其实更是对于自由、健全、独立的自我的欲求。而这构成了《青春变形记》的核心,也是很多看完影片后大呼真实的观众所体验过的,所谓“东亚亲子关系”的终极矛盾所在。

    《青春变形记》中变身后的妈妈。

    自我,不仅仅作为对立面而存在

    在《青春变形记》之前,导演石之予已因为动画短片《包宝宝》斩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相对应地在国内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熟悉《包宝宝》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这部短片所引发的一种争议。在文章后半篇,我会再谈到这种争议。但现在我们可以先绕开这个话题,先聊一聊这个短片的主旨。

    如果看过《包宝宝》和《青春变形记》,你会发现前者基本是后者的一种浓缩。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很多共同点:聚焦东亚亲子关系,都包含一个强控制欲的母亲和一个弱存在感的父亲;拟人化的展现方式(前者是变包子,后者是变小熊猫);中国元素贯穿始终的展现;跨种族的交往(前者是儿子和外国女性交往,后者是女儿交了其他族裔的伙伴);激烈的矛盾最终都导向温情的和解……

    相较《青春变形记》,《包宝宝》对于母亲的控制欲有一种更加令人悚然的展示。影片开头,母亲在包包子,而这包子长出眼睛和嘴,便成为了她的儿子。在母子相处的过程中,观众接受了包子的人格化设定。但随着儿子长大,母子之间产生矛盾。在矛盾的顶点,母亲抓起儿子,一口吞下。

    《包宝宝》剧照。

    儿子变回包子,人回退为食物。自由意志和主体性被骤然剥夺。控制欲一失控,就导向生吞。这一幕使这个7分钟的短片具有远超2小时的《青春变形记》的震撼和悚然。即使是一家子哥斯拉形态的小熊猫把体育馆砸得稀巴烂的场景,也没有母食子的这一刻来得可怕。

    尽管最后,《青春变形记》和《包宝宝》都导向了和解,但家庭和自我的矛盾无疑是两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华裔创作者石之予最感兴趣的话题。在终极的爆发与和解之前,这种矛盾拉扯更以一个个让人熟悉代入的细节出现、铺陈:被认为危险或低俗而戛然而止的爱好、不予出行的演唱会、被父母干扰的友情/爱情关系……

    实际上,我们不能说这种矛盾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尤其在东亚的背景下,建立在自我/家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二分法上的叙事甚至有陈词滥调之嫌。即使移民海外、远离故土,家庭作为元社会组织仍然坚不可摧。家庭观念、价值和代际关系更代代相传。所以早有李安的《喜宴》、伍思薇的《面子》。文学领域,也有《喜福会》《无声告白》。近年拍摄的《摘金奇缘》《花木兰》也多围绕着家庭的概念展开。无论是明显批判(《摘金奇缘》)还是潜在认可(《花木兰》),创作者们都默认东亚的故事几乎是关于家庭的故事。

    到如今,身份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创作和解读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于是像《摘金奇缘》《花木兰》这样的作品,都多少因为涉及文化挪用、刻板印象而遭遇批判。在这种情况下,《青春变形记》的选题不能不说是敏感的。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观众给予这部电影的评价多是真诚和温和的。

    《青春变形记》确实有远超《摘金奇缘》类亚裔电影的真诚细腻。这种真诚主要还是来源于不预设一种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对立。《摘金奇缘》虽然是全亚裔卡司,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扮演着高知灰姑娘角色的女主角显然浸润着美式的个人主义,而男主角位于东南亚的豪门大家族则示范了一个再标志不过的,讲求家规森严、门当户对的“想象中的东方”。在这个东方的大靶子之上,插满了由大洋彼岸射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箭雨。

    无论东南亚的大家族被塑造得如何富贵,而女主角如何穷酸,这种价值观上的力量不均仍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这其实不是一场个人和家庭的斗争,而是西方和东方的斗争。

    一如萨义德最著名的概念东方主义(Orientalism)所示,很多语境中,东方只是一个想象的影子,被建构为异质的、分裂的、他者化的、作为与“us”(我们-西方)对立的“they”(他们-东方)而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摘金奇缘》中的东亚大家庭没有折射出任何现实的影子,就像刻板印象并不意味着纯粹的虚构。只是这样的东方只是一个永恒的客体,只为了证明并强化西方的自我而存在。东方是被定义、被注视、被描绘、被崇拜、被挑战的,但唯独不是亲口说话的。

    《摘金奇缘》剧照。

    《青春变形记》最好的一点恰恰就是,不塑造一个代表现代、正确的“西方”。美美和母亲的矛盾固然有部分东亚家庭的特色,但在滑入刻板印象之前,还是在普世性上找到了平衡。最重要的是,这种矛盾是内化的:美美最终是依靠自己,而非任何一个代表西方的mentor找到了方向。在她身上,我们最终看到的不是一种个人和家庭、自我和社会的价值观的撕裂,而恰恰是一种共存——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美美面临着最终选择。是否放弃小熊猫?是否放弃这样异形、怪诞但真实的自我?创作者把这样的抉择视觉化成这样的图景:美美努力地钻进镜子,而小熊猫逐渐从她身上剥离下来。她回头看,与镜子那头的小熊猫对视,而她们的身体紧紧相连。

    这种对于自我的认知,其实和福柯的描述非常接近:“开战、获胜、可能的失败都是发生在自我与自身之间的过程与事件。个体必须反对的对手们不仅仅在自身之中,或最靠近自己,它们就是他的一部分。”这正如小熊猫从始至终都寓居于美美的身体之内。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在美美的故事线上,母亲可能是所谓的“个体必须反对的对手”,但在母亲自己的故事线上,她也拥有着自我,且也经历过在镜中,和小熊猫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母亲的小熊猫甚至在体形上比女儿的更大。在这个层面上,《青春变形记》比《包宝宝》更进一步:后者的和解只建立在割舍不掉的血浓于水之上,而前者真正回溯到了母亲的童年——方知这些挣扎和恐惧,其实都能沿着家族树追溯到几代之前。

    《青春变形记》剧照。

    所以其实《青春变形记》讲的不是一个关于内和外的故事。同样含有动物/非人类作为主要元素,它并不像《忠犬八公》《超能陆战队》那样塑造一个无私的非人类角色以和人类相对立;同样讲述东亚的故事,它也不像《摘金奇缘》那样塑造一个传统的东方以和西方相对立。

    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的故事——它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不仅仅是美美的自我,也是美美的母亲的自我,甚至美美的祖母和姨妈们的自我。在自我这个概念里,本身就已经融合了太多的复杂性。

    刻板印象?如何讲好一个民族/族裔的故事?

    在文章的尾声,我想回来谈一谈上文略过的《包宝宝》曾遭遇的争议。其实这也是《青春变形记》现在收到的反馈中,虽然占比较小、但仍然存在的一部分。

    这种争议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刻板印象”。但这是扣帽子的说法。如果展开来说,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在今天,我们如何讲好一个民族/族裔/家庭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代表一个族裔?以及,是否所有的故事,都势必成为代表某个身份的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颇为庞大的命题,以至于在这短短的影评当中,难以说得透彻。但当评述一个曾有争议的华裔导演讲述海外华人体验的新作品,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就有点像无视房间里的大象。现实是,即使是国内创作团队创作的动画《雄狮少年》都难逃类似的指控,就已经说明身份政治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品评维度之一。

    《雄狮少年》剧照。

    我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极度割裂、充满不信任的环境。它索求一种不可思议的剖腹自证,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作品中的某些特征(尤其是负面特征)是出于真诚还是包藏祸心。但实际上,被一部电影仿佛天堑一般隔开的,处在创作和接收两端的创作者和观众,也许拥有一个共同的、较为理想的方向,那就是放下强烈的对立思维和标签概念。

    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你很难在创作一个角色的时候,回避他/她具体的肤色、所处的社群、拥有的人格特征;而观看一部电影,你也很难不注意到,他/她是一个黄种人、生活在中国城、拥有“典型的”控制欲旺盛的家长。但这些具体的形象是不是一定要对应上标签、组合成矛盾、输出成有优劣之分的族群印象呢?

    我并不反对身份政治,实际上它也构成了我看世界、看电影的一种维度。使用这个工具,你会发现某些群体在大银幕上长达数十年的缺位、噤声、弱化、客体化,而这些在从前看来只是浑然不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也并不被现在的身份政治吓退,认为就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和投机者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再看见真诚自然不别扭的好故事了。影视创作者并非被身份政治戕害的无辜受害者。他们塑造的电影景观也需要对现实环境负责,而不是成为“干净无菌乐园”。就像我很喜欢的导演林岭东在拍完《学校风云》后所说:“作为导演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拍电影的感染力很大,有时候要收着点,否则这样拍下去,世界会变得乱七八糟!”

    如上文所述,《青春变形记》就是我认为的,在新时期讲述一个少数族裔故事的积极尝试。它不是一部满分电影。诚如一些评价中提到的,它对于亲子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缺乏像《头脑特工队》《心灵奇旅》等皮克斯系动画那样,完全打破子供向限制的决心。但不妨碍影片的主体仍然是好的,好就好在它弥合伤口,而不是创造或撕裂伤口;承认和展示特殊性,而不是抹平或者构造特殊性。无论是在个人的维度还是在社会的维度,无论是在电影内还是电影外,它都更像试图搭建一道桥梁,在自我和家庭之间,在想象中的东方和西方之间。所以站在你面前的美美,能发出她自己的声音。

    《青春变形记》剧照。

    正如影片中展示的,处于自我纠缠中的人不仅有美美,也有她的母亲。终其一生,人们都在反复调试、校准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影片之外的观众也不例外。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银幕,就像把视线投入镜中,偶尔也有机会看到属于我们的那只小熊猫。而那个时候,如何面对和处理这只小熊猫,就是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雁城;编辑:走走;青青子;校对:贾宁。题图来自电影《青春变形记》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4 ) 关于“刻板印象”与“文化渗透”

    《青春变形记》本身是一部老生常谈的以青春成长与代际关系为主题的影片,迪士尼与皮克斯至少在《勇敢传说》就开始涉及这个话题了,而且同样将“变形”作为一种矛盾的具象化。《青春变形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场景放在了一个北美华裔移民家庭,导演石之予也是曾经创作过类似题材短片《包宝宝》的华裔,使得这部电影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引起格外多的关注以及争议。目前我看到的对于《青春变形记》的批判与争议大体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是认为电影充斥着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包括女主的长相、家庭关系以及片中的中国元素;其二则是认为电影意涵是否定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宣扬个人自由等所谓“西方价值观”,本质上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乃至于“糖衣炮弹”云云。本篇影评是我个人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与批驳,不过从写作的出发点上与其说是想为《青春变形记》辩护,不如说是影片在传播上的这些“副产品”比其本身涉及到了更多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刻板印象”?

    在当代的身份政治议题中,无论是性别、性取向还是种族、民族、地域等等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刻板印象的问题。从定义上来说,刻板印象是指对特定群体的概括性和简单化的认识,这其实是人类认识复杂事物常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刻板印象可能对特定群体的成员带来困扰乃至构成冒犯,并且可能暗含了社会群体间结构性的不公,因而成为了一个较为负面的概念。

    近几年国人最为敏感的可能就是外貌上的刻板印象,那么《青春变形记》是否涉及到这个问题呢?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就都不难得出,这部电影只是在展现一个普通女孩的形象,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是较为贴近真实社会的,没有刻意的丑化、美化与夸张。这与迪士尼自身对“公主”系列的反思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如果以特定标准突出女性的外貌“美”,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青春变形记》和《魔法满屋》的女主角都是戴眼镜的,而《魔法满屋》的导演谈到2019年迪士尼收到了一名英国12岁女生的来信,希望迪士尼创作出戴眼镜的女性角色。虽然不能说两者直接相关,但其背后的意涵很明确,那就是戴眼镜的人群本身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完全值得在银幕上有更多的呈现。说句题外话,按照现在中国年轻人视力下降的速度,再过若干年银幕上出现戴眼镜的华人形象时恐怕都不用考虑是不是刻板印象了。

    《青春变形记》的主线是主人公小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对她在学校的表现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有很强的保护欲以及行为上的规范,而小熊猫就是小美青春期产生的自我意识的具象化。且不论作为影片必然要有矛盾与戏剧冲突,这是否构成对华人教育方式与家庭关系的刻板印象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能提出的证据恐怕也就是“我家不是这样的”,但从豆瓣上的反响其实都不难看出,影片中的情况在中国家庭中不在少数。特别是小美来自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家庭,母亲希望让身为少数族裔的女儿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同时她在例如两性等问题上相对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北美青少年普遍较为开放的态度形成了张力,这都会使得矛盾被进一步放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描写华人家庭母女关系的《喜福会》等作品就成为了畅销作,虽然她也同样因“延续刻板印象”而饱受非议,但不可否认这种家庭关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现实依托的现象。

    最后关于所谓的“中国元素”,我觉得首先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北美的华人移民家庭,导演恐怕也没打算“代表中国形象”。以挂满红灯笼的多伦多唐人街为例,看起来固然是离中国城市的街道相差甚远,但只要去实地走访一下海外的Chinatown就会发现影片所做的不过是在写实而已,至于Chinatown为什么要搞成这种装潢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北美地区的华人移民早期大多来自于闽粤地区,于是我们看到小美的家庭有自己的宗祠,有祭祖的习俗,小美还会和妈妈一起看翡翠台的电视剧。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刻板印象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或许自己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有什么元素能真正地“代表”如此复杂多元的中华文化。需要补充的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元素来代表一个地区或者一种文化是影视作品中极为普遍的“偷懒”方式,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能幸免。市面上的美国影视作品大多都以加州和纽约为场景,根本无法代表广大美国人的真实生活。英国人就更惨了,有一个梗叫“英国等于伦敦”,大众眼里的“英伦元素”其实就是伦敦地标再加上喝茶、风衣和绅士风度,如此看来大概不能说单单中国人被好莱坞针对了。

    “文化渗透”?

    关于所谓的“文化渗透”我从高中政治课就有听到了,而在今天这个所有问题都要上升到宏观民族叙事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舆论环境中,很多话就更不敢过多展开了,说实话真正接纳这一套观点的人恐怕也不会轻易被说服。这里首先先回归电影本身,《青春变形记》是否存在所谓对家庭价值和中华文化的否定?我认为只要看到电影结尾就不言而喻了,小美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积极地和家人一起运营家族宗祠,寻求个体自由和家庭责任的并存,和母亲和解之后家庭关系实际上也更加和睦融洽了。既然如此,如果还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值得“警惕”之处就需要举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才行,不然恐怕得考虑一下是否有被迫害妄想症了。

    我想很多关于所谓西方文化威胁和渗透的论证本质上都存在稻草人谬误,首先自己把“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价值曲解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云云,然后再将“中华文化”描述为无私奉献、家庭关怀等等,人为建立起一种简单粗暴的对立关系,然后再让“中华文化”成为在道德上优势、舆论上弱势的一方。这样的观点看上去好像自圆其说,其实中间省略和模糊了无数论证步骤。以下的讨论只是针对这种观点,并不代表这部电影真的就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如果讨论一下家庭代际矛盾就是“文化渗透”,那很多家庭情景剧都“早该管管了”,比如《家有儿女》我看就非常值得警惕,别忘了夏东海可是从美国回来的哦。

    像“自由”“权利”等很多哲学概念确实是源自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但一个思想体系源自西方不代表它就属于西方,不代表它就要和西餐一样打上“西方”的烙印,更不代表它就没有一些能够为全人类所认同的价值。现代科学的体系同样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甚至反思西方霸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潮都有相当一部分是舶来品,要把这么多东西都全盘否定显然是荒谬的。至于“自由”本身是一个意涵非常丰富的哲学概念,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可以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如果简单理解为“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只能说是一种见解,无论是《青春变形记》里谈到的自由还是西方国家写入宪法的“自由”,恐怕指的都不是这个意涵。

    反过来,儒家文化的家庭价值观是否就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奉献,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这里试引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著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家族利益难免会牺牲和违背个体的意愿,其正当性也不一定总是经得起推敲。在很多家庭悲剧中,那些冠冕堂皇的“为了你好”和“为了这个家”,不仅作为家庭组成的个体受到了损失(常常是晚辈或者女性),目的也不见得就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可能是为了提出要求的一方。这里不是说“亲情”与“家庭利益”本身是一种束缚,而是由于处在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所以常常会沦为规训乃至剥削的手段。

    一边是承认个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能力,一边认为个体应该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先验的秩序(先不论这种秩序本身是否正当),这两种价值体系无论对错,哪个更可能存在“灌输”“渗透”和“洗脑”呢?其实自己将一套单一的价值观视作理所应当,用以评判和要求他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就是受到了他人蛊惑,这正好就是《青春变形记》中所反思的家长作风或曰父权制的特点,也难怪会将这种反思视作洪水猛兽了。

     5 ) 不想让没看过电影的人被奇怪的人误导

    故事内容的种种让我如鲠在喉,第一次看Pixar的电影并不那么愉悦。背景是海外华人二代三代,没有什么共鸣,大体能理解是在讲青春期开始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情绪无法控制的阶段,华人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不敢违背父母期望,懦弱的放弃自己的热爱和朋友,要做个完美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片子的观感就像强行在体内运行一个大周天一样,每到之处气息都错乱,看的我心浮气躁的。

    可能是我对Pixar的期望很高,完全不如我的预期和逻辑,加上对这电影的理解有限,完全主观,如果有喜欢这电影很有共鸣或者逻辑没问题,请保持你的喜欢,这电影就是为你拍的,请容我发个牢骚。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错位

    ◉ 人物没有立住

    外婆出场体现把手伸很长的老太太okay,想表现美妈这样严格的对待美美,是外婆也这样对美妈的。但是一出现带了4个女儿就开始有点走偏,一共有五个女儿,难道每个都这么看着吗?

    而美妈的人设,一个穿旗袍精致妆容的优雅亚洲女人,躲在树后面偷窥教室,被保安撵,非常违和。完全不顾校方规定,偷偷摸摸溜进学校,亚洲父母是变态吗?她根学校打个招呼大大方方进来不好吗?想表现父母监管的窒息,真的没有感受到,我只是为编剧这样塑造角色感到窒息。

    美爸做仪式前跟美美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不好的一面不一定让它消失,可以给它留个空间(房间),学会如何跟它相处。这话本来任何一个人说都ok,但是她这个爸爸被塑造成一个特别怂非常孬特别没用极其没有存在感,就是个不讨好的工具人,像无数丧偶式教育里面的爸爸,说这个话一点治愈效果没有。美爸还补充说“你见过你妈妈的熊猫吗?很大,我上次看是你妈妈为了我根你外婆吵架,呵呵呵呵”………..呕呕呕想吐血。

    ◉ 情节太没有说服力

    〖学会和情绪相处〗𐂂 𐂃 𐂄 𐂅除了刚开始变熊猫不知所措,美美很快就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甚至为了攒钱秒变身秒变回,这让这个关卡难度为零,贯穿全片的终极课题在刚开始轻轻松松被主人公拿下,让整个剧情的情绪线非常疲软,即使后面轰趴根小男孩起冲突,对无法控制情绪变熊猫的情节力度弱化很多,根本不考虑调动观众的情绪。

    〖自我认知〗𐂂 𐂃 𐂄 𐂅亚裔小孩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冲突太多了,种族少数,性别,家庭,每个都值得拿出来做剧情,影片对这些完全没有体现,只是轻描淡写的把亚裔数学好,戴眼镜,胆小,不敢忤逆家长那一套又拍一遍。至于青春期对自我的认知,困惑,迷茫,我是谁,我是什么样,我需要什么,我是什么个性,完完全全一点没涉及。这就让变熊猫,把熊猫这一面留下这件事不太能站得住脚,显得面目模糊,不名正言顺。

    〖改变〗𐂂 𐂃 𐂄 𐂅美美到底有什么改变了?她前面有多懦弱,轰趴后面妈妈和朋友对峙就有多懦弱,用熊猫来攒钱招揽生意和朋友闹不就只是一个听话小孩的另一面么?所以通过朋友的口说“你已经改变了”这话很没说服力。

    〖自我成长〗𐂂 𐂃 𐂄 𐂅没有任何称得上好的行为,没什么改变,对自我也没有认知,更谈不上自我成长,轰轰烈烈大闹了演唱会,反而是美妈变身成熊猫,外婆和姨妈都启动熊猫技能,那把熊猫留下和不留下有什么区别?真的搞不懂这一系列的操作,而且我很好奇电影是为哪个年龄段拍的?青春期的孩子?还是成年人?难以理解,如果目标受众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体内熊猫或者反抗家长做自己的主线并没有讲好,难道是鼓励他们多背着家长去演唱会吗?如果是成年人,对过去成长的过往,就真的太偏狭了,这个把不好的面留下了相处也没有讲好,总之就是浅的太浅,深的也挖的不够深。

    总之就是情节不到位,话题立不住,说是什么成长片真的算不上,让我看的非常分裂,像很多片不同的碎片拿口香糖全部杂糅在一起,很难受。

    看评论更傻眼,有人觉得turning red这件事就是暗语初潮,非要往xin上靠,是不是女性成长就要谈这个很高级???到底有没有看电影?

    儿童心理发展学理论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是处在建立自我认知的阶段,青春期的大脑又和成年人不一样,属于较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头到尾,变红熊猫这件事都是在讲情绪,只要她一激动就会变身,来月经是骗妈妈的,爸爸跟她说,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给它留个房间,学会跟自己相处,最后外婆姨和妈妈都把红熊猫留在镜子里,只有她选择让熊猫留下,这跟月经有什么关系?

     6 ) 封印即阉割,仪式即规训

    无法自洽的叙事。因为隐藏了阉割女性的根本原因——父权维稳。

    因为父夫不在场,才召唤出红熊猫,并用红熊猫的力量保卫家族。当父与夫返回,女人就要封印红熊猫,重回父权秩序。

    封印即阉割,仪式即规训。

    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红熊猫是女性血脉遗传,为什么在她们的文化里却讳莫如深缄默如谜呢?难道不应该成为部族图腾,代代相传吗?

    用男性崇拜(四城男孩乐队)召唤起主角的自我意识,跟母亲、姥姥对抗,看起来荒诞不经,但跟始乱终弃的逻辑是一致的:用爱情吸引女性背叛家族,再用道德压制使之为夫家家奴,完成将女性从父家搬运到父家的物流路径。

    对成年女性的污名化和妖魔化,更令人发指,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外婆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坚定的词语。隐藏的父权秩序,才是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

    将权力系统造成的问题甩给个人独自解决,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巩固男性统治。

     短评

    老祖宗想总算有小崽子愿意接受我的祝福了

    5分钟前
    • Qrua
    • 推荐

    已经被可爱晕了!大胖闺女!我命运般的大胖闺女!接女宝啦朋友们!!!

    7分钟前
    • Marni
    • 力荐

    除了furry red panda这个亮点 剩下就是很老套的青春成长片 看完能感觉为什么迪士尼决定把这部上流媒体了。

    11分钟前
    • 今 敏
    • 还行

    The far you will go, the prouder I will be. 中式关系,青春期,儒家的规训,be women,欲望和羞耻,友谊,与自我的相处,make room for it .可爱的比喻,迪士尼新的探索。

    14分钟前
    • 世界末日小朋友
    • 力荐

    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套用一个古代离奇传说设定,表现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又加上了青春期的自我找寻。故事本质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东西,说实话,很难共情。

    18分钟前
    • 叶笙花
    • 还行

    生硬直白的不像pixar,转折来的尴尬且突如其来,所有的角色都是围绕主角成长的工具人,把《包宝宝》的故事无意义延长,就挺没劲的

    20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变红一语双关,既指变身红色小熊猫,也指女孩情窦初开青春初潮,变红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压抑的反抗,这一主题无疑是对千百年古老东方神话的延续,从织女到小倩再到美美,叛逆女孩与完美老妈终有一战。或许也正是这一战,让女孩成为女人,让她懂得你也是曾经的我,我将长成未来的你,一如她牵着妈妈的手从少年走向成人。女同胞们,记住在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是女人,骄傲地做自己吧,因为你的熊猫(身体),你的选择。

    22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万万没想的,最后最贴近华裔、亚裔的片子不是花木兰,也不是尚气,而是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青春变形记》。

    27分钟前
    • 我是尾号2473
    • 力荐

    只能说迪士尼没有心,这么好的片子不走院线走流媒体,真的是瞎了眼。观影过程每分每秒都被萌到,你可以永远相信皮克斯,用变身成可爱的小熊猫对应青春期的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真的好好看啊,狠狠的爱了!!!

    28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推荐

    我和我的祖传躁郁症

    29分钟前
    • 時衡
    • 力荐

    作为一部迪士尼挺不错了,作为皮克斯还差一点

    31分钟前
    • Shah ོ
    • 还行

    居然精准捕捉到了东亚母女之间又有毒又有爱的羁绊。可惜真实生活中撕下乖女儿面具的一刻一般都发生在女儿30岁以后而不是13岁时

    32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37分钟前
    • zebramaomao
    • 力荐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39分钟前
    • FDuhyl
    • 推荐

    和《心灵奇旅》一样是一部共情力超强的作品,抛开了奇幻的设定,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烦恼,笑中带泪的青春。片中的母女情可以看成是《包宝宝》的变种,不过显得没有这么刻板印象,我也相信就算是欧美国家也会有这样的亲子关系,而最后的和解格外打动人,和《魔法满屋》一样非常值得和父母一起观看。另外,小胖闺女和大红熊猫真的是无敌可爱,无法拒绝!

    4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笑不活了,关于我想当红墩墩我妈不同意就变成红墩墩ProMax来教训我这件事

    46分钟前
    • 新憧🌱
    • 推荐

    红熊猫真可爱,毛茸茸的我也想要抱,牵起少女时的妈妈那段看得我流眼泪,说这部里的华人家庭是刻板印象之类的影评,只能说都是幸运的人

    51分钟前
    • 未名树
    • 力荐

    竹林里年少的Ming的哭诉看得我感同身受,东亚小孩大多这样:压抑地度过挣扎的青春期,然后用漫长的一生与只能做个碌碌无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更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管他呢,就活这么一辈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呗!可以把小熊猫封印到拓麻歌子也可以任其自由形态恣意生长,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在自己眼中)

    54分钟前
    • Bagel
    • 力荐

    93/100。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主体矛盾:一是女主人公自身青春期的叛逆与从小到大被灌输着的那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每一次的变形都像是一次对于初心的狠狠撕裂,可却又不能彻底将之抛之不顾;另一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切安好与西方文化中该闯就闯的碰撞,从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背弃外祖母再到女儿为了自己小小的追星梦给母亲撒下一个个不在预设范围内的谎,一代代传下的冲突却更多的是不同思想面对面后的必然结果。而最后电影也很成功地将矛盾在女主人公身上抚平:她既选择做那个家中可以到处宣扬的乖乖女,也要偶尔为了自己疯狂一把,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但你看不到的却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是所有像母亲这样女性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后才能得到的稳衡,把所有的掌声献给为了平衡这一切而默默付出的女人们,在她们的肩头上,世界终以豁然开朗。

    55分钟前
    • raymexic
    • 力荐

    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和成长主题都很好,只是剧本的冲突写的没有想象力,单薄到第一次让人看皮克斯动画看出了一丝丝低幼感,有些情节的逻辑没法思考,顺拐着就过去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