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刘烨,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程煜,廖凡,董勇,沈佳妮,祖峰,李晨,王凯,王劲松,姜瑞佳,陈丽娜,谢钢,高鑫,孙之鸿,马少骅,毕彦君,韩青,曹卫宇,刘奕君,罗京民,王一楠,杨新鸣,岳旸,王永泉,刘钧,白玉,赵达,赵小锐,冯晖,曹磊,许敏,匡牧野,胡春勇,马岩,李克伟,刘凌志,赵志军,啜二勇,李泽章,李培明,魏伟,刘红星,苗克,金丰,朱子墨,徐熙涵,善亭,王宏,张陆,冯启龙,廖亮,李靖,张震, 

    导演:孔笙,李雪 

    猜你喜欢

    • 第12集

      双生炽爱

    • 第38集

      新一年又一年

    • 第06集

      晓朝夕

    • 第23集

      时光正好

    • 第19集

      玫瑰的故事

    • 更新第17集

      但愿人长久

    • 已完结

      柳叶摘星辰

    • 更新第40集

      末代厨娘

     剧照

    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2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3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4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5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6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6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7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8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9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8年,国共两党的搏杀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国统区政经体制混乱失控,物价飞涨,贪官横行,国民政府的统治早就危如累卵,大厦将倾。与此同时,另一头国民党空军笕桥航校上校教官方孟敖(刘烨 饰)正因违抗军令接受审判。方出身于富庶世家,他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王庆祥 饰)的公子,而另一个身份则是我党潜伏在国军中的地下党员。方经蒋经国干涉,得以免罪转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随后参与“孔雀东南飞”行动调查北平分行的舞弊行为。身处时代的乱流当中,一面有来自国军内部的猜忌和调查,一面有来自同僚的暗算和倾轧,更有战火当前纷繁迭出的险状。方和所有地下工作者们以其赤血丹心铸就了新中国崛起的基石……  本片根据刘和平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全剧终后对各个人物的一点看法

    刚看完,内心感慨来记录下对几个人物的想法。因为只看了一遍,我也不是那种特别能揪细节的人,所以多错误或不同意见,还请多多包含。
    全篇主要想谈电视剧里的剧情、人物,涉及一些史实什么的请各位轻喷或者忽略。主讲电视剧本身!

    可达同志
    可达同志在最后举枪自尽,可谓非常有气节。放在第一个说,以示尊重。认同大部分人的看法,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出身很一般,政治经验缺乏,却被委以重任,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说,他一开始便是要悲剧的。
    建丰同志是知道可达同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人,所以整个局里只把可达同志推到前方,让他去做最光明最正大最显而易见的活儿。而剩下三个人——经纶、孙秘书和王站长则是在暗处,去处理各类斗争的麻烦。但是建丰同志多次劝说、明说、暗说,可达都没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曾克达一直做着不用自己做的事,一直傻傻的听建丰的话,却领会不到内里。即使最后孙秘书、王站长都告诉他,我们都是一伙儿的,你放心,我们会去把该做的事儿做好,他也还是在越权。
    在和建丰同志最后的通话里,他哭的很伤心。他知道自己的上司改革失败,自己的信仰失去了意义,无力回天,还被建丰同志抛弃了……于是乎,他举起了枪。他知道党国是要完了,他这样的人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直如弦,死道边。
    附上一段,可达同志的故事一度让我想起了刚入职场的我(在贴吧里也看到了一个同学写的类似情况),年轻莽撞天不怕地不怕,就想着完成任务,想着要去给领导出主意给领导讲道理……终于,人是要长大的。长大了,那个心底里的可达也就死了。现在的我,只想做一个王站长那样的人。


    经纶同志
    和可达同志一样,经纶同志也是一个边流泪边和建丰同志打过电话的人……
    经纶是我在剧里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他游走于黑白之间,双重身份,又有美国背景,还被剧里两个女的同时喜欢。但是他也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为了理想不敢爱不去爱。他克制着自己的爱,隐忍着两个组织最自己的怀疑、利用。
    最悲哀的是看着木兰死在自己怀里,他看到党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连无辜的青年、党国的未来都可以滥杀,他彻底动摇了。他怀疑起了自己所效忠的究竟是什么。但是建丰同志一番电话安慰后,经纶还是打起了精神,抓着帮忙币制改革的救命稻草,劝服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还是在为人民奉献。
    但是,币制改革第一天,看到徐铁英这帮势力还是对着国家财产及帮派权利揪着不放,阻碍币制改革,经纶终于愤怒了。他慷慨激昂的演说把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了。是的,心底深处他已经认识到党国无救了,连最后这块遮羞布都遮不住了,还不如把它扯烂。同时,他也知道凭他自己是根本救不了党国的。于是他掉头回去就把真相告知了方行长,保不住党国和建丰同志的改革了,他只想保住心爱的孝钰、保住自己先生和身边这些无辜的人。
    经纶最后的醒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醒悟和行动,让何校长决定带他远走美国。他也愿意走,留下来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了。


    何校长和方行长
    这两个人我就一起讲了,因为共同点很多。
    两个人都是游离于政治边缘的人,既和政治关系深厚,但又有很远的距离,关键时刻都能全然而退。不得不说老人家就是看得更明白啊。方行长年轻时候爱国为民,连自己老婆孩子都抛下了,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儿子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何校长一开始就对自己女儿说,管他什么党,都不要沾,尽量远离政治。正是因为两人都看得清楚透彻,所以最后也都保全了自己家人儿女,虽说方行长去台北了还要继续搞经济,但是至少儿子老婆都平平安安的跟着去了。何校长也是如此。
    再多说句方行长,绝对是聪明绝顶啊!自己一个人就能推测出崔中石和梁经纶的真实身份。


    方家两兄弟
    两个都是帅哥,也就一起说了。
    我对方毛基本无感,唯独他做了两件事让我很讨厌:1、可达临终前给了可达个什么狗屁定论……装什么酷啊!2、在经纶同志的书桌、经纶同志的书上跟女主角狂吻还脱衣服……什么事儿啊!宣示主权也可以换个礼貌点的方式吧!
    孟韦很聪明,像他爹,参的透身边人的身份,看得透各种政治斗争。孟韦也很善良正义,像哥哥,对中石一家的眷顾,对家人的关爱,对学生的同情等等。而且他听话,不像木兰,他关键时刻都是听命于哥哥和父亲姑爹。所以,好孩子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带着美人妻去念大学了。真好。


    谢老和崔叔
    两个人都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啊!一个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英勇就死,一个老婆孩子都死了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两个都是最后无名无份,只能守着内心的信仰活着或者死去……
    崔叔没得说,很帅!(不过我真的觉得他太绝情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谢老则太让人伤感了,最后一个人站在门口,以及片尾看见木兰的眼神,我看得心里一直在哭。
    我很佩服谢老单独和徐铁英在金库里那段,徐铁英说出了木兰的下落后,谢老终于可以不用克制朝着这个杀了自己女儿的坏人发怒发狠起来,但他深知组织上级的命令,狠劲下依然带着克制。看到这里不禁动容,一个父亲,亦是一位潜伏者。父亲的身份让他发怒,潜伏者的身份让他克制……崔叔最后不管不顾直接一死了之,可是活下来的谢老呢?他什么都没了,只剩下那点信念让他一个人终老了……敬佩崔叔的刚直不阿,却更敬佩谢老的坚定不移。

    徐铁英
    整个剧里最直接的反派,破坏别人家庭,破坏建丰的改革大业,杀了红旗老五、杀了学生和木兰……为什么他可恨,因为他杀的都是跟他没关系的人,这些都没有挡他的财路没有惹过他。而那些挡他财路的人呢?谢老和崔叔,他杀了吗?没有!他反而不敢杀!
    为什么徐铁英会这样?因为他既要那些财,又要维护党部,私以为他的形象非常真实。他是个贪官没错,但他深知自己是要靠党部党国吃饭的人,他不能砸了自己这口饭碗,所以他利索的杀了对党部党国无利的人,却留着那些能给自己钱财的人。我猜中上层官员应该都是他这样,一手反共,一手贪腐。

    马汉山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潜伏》里的吴站长,都是老贪官,却都很有人情味。年轻时的马汉山肯定也是爱国爱党,老了看透了这些政治的乱七八糟却无法脱离党国,只顾着赶紧贪点钱养养老。谁知最后东窗事发当个替死鬼。私认为马汉山也是很多中下层官员的写照。

    王浦忱和孙秘书
    建丰同志看人其实还是很准的,这两个人一个深谙为官为臣之道,被建丰安插进入北平站做反共的工作。一个做事干净利落不留痕迹,执行能力强,被建丰安排到了徐铁英身边见机行事。
    王浦忱这个角色是我在剧里最喜欢角色之一。喜欢他的为人处事,实在是太会了!公认的会做人,会当官,会捧领导,会处理关系啊!在定夺木兰被杀一事时,面对毛人凤的装聋作哑,他主动承担责任说是电话问题;又在建丰为难时替建丰说出杀木兰的决定;关马汉山、曾克达时的讲人情讲情面;甚至最后也是为了等徐铁英上飞机而被甩下……他的为人处事堪为全剧第一啊!也就难怪马汉山临走还把贪腐事件的真实情况给了他,可见对其钦佩有加。
    王浦忱永远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一脸的看不透,不知深浅黑白,也不知道他心里所想,亦正亦邪。这样的性格为人,如果在当今职场,绝对是如鱼得水啊。
    孙秘书一开始被大家拿孙红雷本来要演这么个事儿吹的煞有介事,我一度被各种剧透说孙秘书是我党……结果发现孙秘书在最后真是没他啥事儿了,多少有点失望。但是孙秘书的执行能力真的很强,干净利落的除了崔叔和木兰,面上看不出他的一丝情感。无论是面对徐铁英发现自己身份时的愤怒,还是梁经纶在木兰死后的痛苦,孙秘书都非常淡定,他就像一台精准的机器一样,服从领导,绝对执行,没有疑问。曾克达看不上孙秘书,觉得他和徐铁英关系太密切,太护着徐铁英。但是孙秘书明白,他的主要工作还是配合党通局配合徐铁英做事。这一点也可看出二人对任务对上级指示的理解差距。曾克达觉得建丰要的就是币制改革,他就觉得建丰的手下都要配合干这事儿,但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可达,还是单纯了点。

    建丰同志
    不敢多说,怕惹麻烦。而且也很复杂,直说一点点。
    建丰同志用人还是很会的,四个下属用的地方都很对。而且单拿出来看,四个下属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留美博士,诗意浓浓的学者经纶同志来搞币制改革理论;寒门子弟,刚直不阿,没有背景不怕得罪人的可达同志来反腐推政策;极会为人处事,能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的浦忱同志来抓共党、做各方势力润滑剂;执行力强,干净利落的孙秘书来做见机行事的打手工作。
    至于方毛……只能说建丰同志来晚了。
    看到有人说建丰眼光不够长远,不够深谋远虑,最后都还在做垂死挣扎。怎么说呢,崇祯皇帝不也是看着李自成进京了才自杀的么,自己的国自己的家,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放手的想法,还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点几个印象深刻的配角

    红旗老五
    这个人的形象就是我从小看到的所有抗战题材里的典型的我党工农形象,一脸一身的正气,对自己的同志非常好,对上级非常服从,对敌对方深恶痛绝,一腔子为国为民的共产主义热情和实干精神。红旗老五这个名字真是非常贴切。可惜,豆瓣网友说得好:严春明这猪队友,白瞎了红旗老五一条命。

    木兰
    木兰是那个年代一帮热血无知青年的典型代表,但她的死真的让我很难过,看着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被扼杀,非常感慨那个年代斗争的残酷。木兰的死也是全剧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从木兰死后,一切你猜我猜的戏都淡化了,各方势力开始最激烈的斗起来。




     2 ) 从《北平无战事》看官场生态

    看完53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人物的设定确实很有意思,试举几个例子:谢木兰,代表那年头的热血青年,满门子心思都是追求进步,为了“进步”,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多少让人想起韦君宜,这个曾经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年也是逃离殷实温暖的家庭,放弃去法国留学的机会,非要去往延安;再比如,方步亭行长,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回来担任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精明能干,却不想介入政治,他明白:在官僚集团掌控的财政系统里,他学的那套金融知识毫无回天之力,也明白共产党也不会要他。因此,解放军进城之后,他选择了离开。他代表一类美式精英学者。

    不过,俺觉得最可玩味的角色还是曾可达和马汉山。这两人代表了不同的官僚升迁途径,而结果却是一样悲催。

    曾可达是电视剧里的“电话狂魔”,少将军衔,一有事就拨通二号专线,请示大BOSS建丰同志(就是蒋经国啦)。在方家二公子方孟伟大闹五人小组时,可以看出曾可达的家庭背景:江西农家子弟,三年前还是一个副官,三年后突然成了将军,家里还有父母、兄弟,都在农村,每个月都要把自己的一半薪水寄给家乡的父母。位居高位,他并不贪,还是新生活运动的支持者,能不开风扇就不开风扇,能不喝茶就不喝茶。他还是一位体恤下级的上级,不管是他派出去盯梢的人还是他的副官,他都以诚相待。他是曾文正公的拥趸,跟蒋家父子一样喜欢曾国藩,可以说他是一个“儒官”。

    曾可达是有背景的,他的背景就是蒋经国。但是他最大的弱点也是没有背景,在“五人小组”里,徐铁英代表中统,王 XX代表中央银行,也就是最大的财团孔宋两家,XX代表的国家民政局背后也是军统的背景,曾可达显得势单力薄,所有人都盯着他,把烫手山芋扔给他,他却明白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只能一遍一遍请示大BOSS,蒋经国强则他强,蒋经国弱则他弱。因此,在蒋经国宣布币制改革失败后,他选择了自杀,也算是报答建丰同志的知遇之恩。

    曾可达是落寞的,死之前连一个说话的人没有。他很干净,只服从于一个人,中国有句老话叫“水至清则无鱼“,在浑浊的官场,曾可达这样的人也许能得到上级赏识并委以重用,但是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反观马汉山。马汉山是这个剧里最难杀掉的人,一开始的五人调查小组就盯上了他,关了放放了关,直到转到南京才把他杀了。马汉山的出身应该也不怎么好,他的民调局副局长的位置都是靠“送“出来的,边送边傍上了军统这颗大树,也算有钱有背景了。这人非常懂的为官之道,为官之道是什么,就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想方设法把领导伺候好喽。从方孟敖一到北平他的种种安排就能看出这点。

    他敛财却不惜才,最后他的全部家产也仅仅一盒金条。用他的话说,他的财产都送人了。升官,送;调人,送;遇到棘手事,送;维护关系,送……他用金钱和利益把自己与权势集团紧紧绑在了一起。反腐,要抓他,因为他是最没有背景最直接最容易被抓的人;但是又不能杀他,他知晓很多秘密,尤其在崔中石死了之后,知道详情的只有他一人,反腐只能从他那儿打开缺口。在多派的政治纷争中,他成为一颗扳倒对手的重要棋子。

    他代表另外另一类靠钱和秘密走近权力中枢的官员。这类官员,貌似有钱,实际上敛去的大部分钱都用来孝敬上级,如果不是掌握核心机密,可以作为党派斗争的有利匕首,这类官员通常不会活的太久。
    剧里最牛的角色算是孔家了,成千上万百姓饿着肚子,它的一张调粮单就可以引得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和第四军团火并;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五人小组解散;“蒋青天“在上海打老虎的失败也是因为查到孔令侃就查不下去了。

     皇亲国戚不可怕,掌握了财政命脉的皇亲国戚才可怕!

     3 ) 《北平无战事》之用典

    《北平》用典之多实在超乎我想象,根据剧集的大致顺序整理如下:

    1.梁经纶借萨特的诗“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却不属于我”表明心志。

    2.方步亭指责方孟韦说道,子夏向孔子问孝,子曰“色难”;意为子女要经常在父母表现出和颜悦色,是一件困难的事。
    语出《论语》

    3.方步亭夸奖方孟韦,辛弃疾有一句词怎么说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
    语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程小云用白话给方步亭《世说新语》中谢安的故事,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百万之众欲灭东晋,谢安派自己的弟弟和子侄率八万之众,迎战于淝水之上,生死存亡就在这一战了,谢安在家里与客人下棋,其实是在等前方的战报。战报来了,谢安看完战报后,面不改色继续下棋;棋下完了,客人忍不住问前方战事如何,谢安说道“小儿辈大破贼!”。
    语出《世说新语》

    5.建丰同志赠曾可达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语出龚志珍《己亥杂诗》

    6.曾可达对方步亭托盘——崔中石是共党,说道,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一个月亮,月亮在天上只有一个,可照在大地上便无处不在。
    语出“月印万川”,朱熹援引禅宗永嘉玄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遂与如来合”来解释:“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耳。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7.方孟敖要方步亭保护崔中石,方步亭道,崔中石的儿子、女儿的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取自李白的儿子、女儿的名字,李白曾写了一首《寄东鲁二稚子》给自己的稚子,『娇女字平阳, 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 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 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 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 肝肠日忧煎。』
    语出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8.【bug】徐铁英审问崔中石,你是什么人?西方的术语称作间谍,在我们这有些人喜欢称作无间道,这是佛教用语,本是指无间地狱,凡入此地狱者,永不超生、永不轮回。
    实际上,用无间道一词形容间谍,是在香港电影《无间道》大火之后;编剧有一点穿越了。

    9.程小云对方步亭道,你们父子的心是想通的,一个想念母亲,一个想念妻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语出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苏轼悼念生死相隔已十年的亡妻,正好方步亭的妻子逝世已十年,借指方步亭对亡妻的深情。

    10.梁经纶让谢木兰说‘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上一句,谢木兰答道‘两情若是久长时’。
    语出秦观《鹊桥仙》

    11.中共中央给华北城工部的电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出晚唐·章碣《焚书坑》

    12.中央给北平地下党的加密电报中,提到《玉台新咏》卷一,其中《孔雀东南飞》也收录在其中。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至南朝梁代,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13.曾可达转告建丰同志对梁经纶的评价——“才大心细,明善诚身”,「才大心细」是曾国藩向朝廷推荐李鸿章时的评语;「明善诚身」是朱熹对儒家思想修身最高评价。

    14.“新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梁经纶对何孝钰描绘新中国。
    语出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5.方步亭用古诗词的英文翻译——“骑上马追赶少年的时光,追到今天一切都变了模样,春风吹绿了原野,吹白了我们的胡须,我们还能干什么呢?把一万个字的理想送给庄园主,让他去种自己的树吧”,考何其沧其出处;答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语出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16.方孟敖道,家里经常逼着他背辛弃疾的词,最后他都忘了,只记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语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7.何其沧问谢木兰,「天上风吹云破,月照你我两个。问你去年时,为甚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是谁写的?
    语出胡适《如梦令》

    18.曾可达赠梁经纶,“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大丈夫何患无妻”。
    语出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文为「天子为治第,令骠骑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骠骑将军霍去病对汉武帝所赠予的府第,说道匈奴还未灭,现在成什么家啊?

    19.马汉山托曾可达赠送给经国先生曾文正公真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此联为曾国藩为安抚湘军,一心为朝廷效力,不要贪图功名爵位。上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出自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一诗“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下句「流水高山心自知」出自王安石《伯牙》一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20.方孟韦看见谢木兰挽着梁经纶,想起了顾贞观为救友人所写的词中一句话“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语出顾贞观《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21.当年梁经纶去美国,建丰同志送其一番话“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语出苏轼《留侯论》

    22.何其沧对梁经纶说,他最近又在看春秋了,梁经纶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3.听说谢襄理在金库被徐铁英盯上,方步亭发出感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语出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24.方孟敖将方步亭教他的诗,送给其父,“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语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为评阮籍之语。

    25.方孟敖率飞行大队突然起飞,疑似飞往共党防区,何其沧向方喊话“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
    语出《庄子·达生》

    26.曾可达接到对方孟敖、梁经纶的处理意见后,愤愤不平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语出《后汉书》

     4 ) 如果砍到40集,画面一定更美丽

    一首神曲可不可以红遍大江南北,上至党国要员学界名流下到军旅尖兵进步青年,无人不喜无人不会没事还要来两段?《北平无战事》告诉你,可以: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一个角色可不可以从头到尾不必露脸,只靠方言配音,就换来大量主角或崇敬或惶恐的倾情出演?《北平无战事》告诉你,可以:建丰同志,专注接电话和发电报500年。

    好歌容不得百遍听,好戏经不起千遍磨。

    纵然《北平无战事》获得了业内外的交口称赞,令太多观众欲罢不能,行至35集开外,却突然有些泄气的迹象。这种转折,主要归功于年轻演员们始终过于用力的“状况外”表现。当然,方孟韦和孙秘书除外。

    编剧界的大神史航老师10月13日发了条微博,评价《北平无战事》:“真是耐琢磨的戏。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静水流深。倪大红、焦晃、陈宝国,一如既往的好。祖峰、廖凡、董勇,都不是夺目,都是醒神。程煜十多年前年演《荣誉》我就喜欢他。还有的演员,我在观察,毕竟才看十几集。”文化人说起话来,吾辈凡俗总要多转个弯才好领会。

    “还有的演员”,在戏里的角色,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空军大队长。跟随飞虎队和陈纳德,混了一身烟酒无忌的“做派”。多年未和父亲相认,也左右着他的性格养成。如果对抗本身也是一种牵绊,方孟敖的诠释空间其实不小。何况,有崔中石、谢培东、曾可达、梁经纶明暗两重的配合,刘烨要飚戏也棋逢对手。

    可惜,起初还桀骜刚猛的方孟敖,在经历波诡云谲之后,内心深处的“小清新”反倒跳了出来:先是在爹地的钢琴伴奏里深情咏唱《万福玛利亚》,再是隔着一层楼听出了辛弃疾的词。待到与梁经纶接上头,更是直接开启了一场诗歌大比拼。卞之琳、徐志摩、闻一多,柔美阳刚且不论,英雄嘴里走一遭。

    我当然理解编剧塑造人物的苦心,可这番天生学霸的违和感,就好比39集万人涌动的学潮里,忽然集体背诵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么多人扯着嗓子齐声喊“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算几个意思?民国未必那么文艺,何况是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

    所以毛尖老师说得好:“国产剧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以偶像等级来确定个性分贝,以地位高低决定智商面值,像刘烨这种没有完成演员自我修养的明星,活生生就是被这样的等级发酵成空心白馒头。”

    请来一堆举手投足皆是戏的影帝视帝,表演都余韵悠长,哪怕再简单的场景,两个人对谈,也都沉得下、稳得住。但画面切到方孟敖这里,却总有“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背景声,长久挥散不去。何况,暗中角力的男人戏,还要穿插儿女情长,高冷的何孝钰和蠢萌的谢木兰,成功将40集的长度扩展为53集。

    讲这些或许太苛刻。无论阵容、画面或是剧本、台词,甚至细到服装、道具,《北平无战事》都堪称年来难得的国剧佳作。可既被冠上“国剧良心”的冠冕,总盼望能更上层楼。

    关于《北平无战事》,此前最好奇的是诸多台词与现下的映射紧密如斯,为何能够过审。编剧刘和平在受访时告诉我,“只要在文化环境中能达到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样的台词不成问题,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至少从受访时的表述来看,他认为《北平无战事》“遇到好时机了”。

    但除了政治上的顾虑,市场因素或许也左右了全戏最终的取舍。如果吹毛求疵的话,在不言自明的“剪刀手”下,若是能主动放弃一些“革命时期的爱情”,甩掉偶像的“包袱”,或许更能沉淀一出好戏。

     5 ) 先从建丰同志和铁血救国会扯起,不知道算不算扫盲

    《大明王朝1566》是少数几部能让我反复咀嚼的片子,不知道是不是对二月河的原著印象过于深刻的原因,对《雍正王朝》刘和平的这部成名之作反而印象不是很深刻,但《大明》的感觉绝对是惊艳!整个《大明》剧都让人感觉一种莫名的妖气——围棋界的马晓春九段曾有“妖刀”之称,以形容其行棋之天马行空,招法诡异,而《大明》的感觉亦是如此,诡谲的剧情加上张黎习惯的摇摆镜头再加上宝国大叔突破性的演出还有阴森森的配乐(杨金水从车里钻出的那一刻,卤煮真的醉了),反而给人一种极其诡异的惊艳感。


    最近天天忙着带孩子,《北平》只能等夜深人静时抽空看网络直播,从目前已看完的六集来看,这种“妖”的感觉似乎已经成了刘老师的风格,扯远了,晚上时间有限,先在这里解释下里面有人感兴趣较多的两个问题——


    1.关于建丰同志


    尼古拉同志,名经国,字建丰,这里还得扯一扯他那个据说生父是戴天仇的弟弟,实际上我自己一直觉得纬国比尼古拉长得更像凯申同志,后来看了看天仇同志的照片,发现天仇的眉眼间和凯申也有几分相似……又扯远了,赶紧绕回来,蒋纬国,字建镐。


    文王建丰,武王建镐!丰即丰邑,镐为镐京,也就是春秋史中的西周两都。至于凯申同志给两个儿子以此为字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经天纬地、文武殊途。从尼古拉和二殿下后来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也都对得起老爹的期望。


    2.关于铁血救国会


    从1924年改组,到1949年败走台湾,KMT在大陆最后的24年里就一直摆脱不了两个痼疾,即“党的派系化”和“派系的党化”。


    党的派系化,不言自明,从早期的胡汉民、汪精卫、常凯申三巨头分立,到31年宁粤对峙后党内各派联合执政、共尊一人局面的形成,派系林立一直是KMT无法自行消化的头号难题。而即使在凯申系统内部,亦有政学、CC、复兴社等多个派内之“系”。


    吊诡的是,凯申系统内部名声最大的一个派系——复兴社系统,其成立目的之一恰恰是为了消除党内倾轧,实现“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个主义”,而其具体手段便是“毁党造党”,即通过再造出一个“党内之党”,以新血淘汰旧血,最终实现KMT的自我更生。某种意义上,这和当年大头打造“模范团”,以毁军造军,重塑北洋军的思路别无二致。


    而这种行事方式的直接结果,便是所谓“派系的党化”,复兴社以力行社为核心,其组织原则、运作方式都带有明显的列宁主义政党特征——这不是卤煮扯淡,从凯申到尼古拉直到戴笠,都对中共的组织模式和动员能力甚为羡慕,实际上,凯申当年选择在上海清党,很大一个缘由就是他认为,军事优势已经是KMT相对于中共最后的底牌,一旦让中共在军内继续扩展,那KMT迟早将为共所溶……


    无独有偶,复兴社的死对头,二陈兄弟的CC系也有派系党化的特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CC系内部,同样有一个扮演类似力行社角色的核心组织——青白团。某种程度上,后来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同样也是这种“党内造党”的思路的延续。


    而本剧中尼古拉组织的这个“铁血救国会”,也可视作是对早年的力行社的又一次复制,即通过“派系党化”,在老旧组织中另创新局,这从他们彼此间均已同志相称便可见一斑,他们实在太想从方方面面与KMT的固有顽疾,如等级森严、集团腐化做一次全面切割,在党内打造一富有全新生命力之年轻组织,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当然从祖燕到衷寒再到尼古拉,他们最后谁也没干成!和同时期早以完成了整体性组织调整的中共相比,他们各方面都相差太多!至于KMT的死对头是怎么做到的,我当然不会告诉你可以看一个在同天节去世的学者写过的一本书……


    好了,扯到这,差不多也算说完了。最后再扯一句,卤煮当真觉得宝国大叔身边的那个孙秘书很可能也是尼古拉的人,卤煮一向讨厌剧透,所以至今还没去看百度百科里面的分集剧情。至于证据么,先不说他那写在脸上的以天下为己任,在预告片里面有一个镜头,正是这位孙秘书举枪射杀了梁经伦怀里的谢木兰。


    类似“铁血救国会”这样的组织,其成员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强烈的自我神圣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的道德评判,以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强烈漠视,从早年的徐锡麟枪杀有知遇之恩的恩铭,到上世纪欧洲的直接行动、埃塔、以及北爱共和军等极端组织,概莫如是!


    这也是卤煮告别FQ岁月后,就再也不喜欢此类组织的原因。


    The end,这两天有空的话,就再来扯扯里面演员的表演,提前声明,个人意见,不喜勿拍。

     6 ) 戏为六绝句其二

    也知道方孟敖,谢培东们就算活到了解放也不会有好下场。
    包括那个提前牺牲了的崔中石。
    能熬过反右,熬不过文革。
    就算了熬过了文革,七老八十的,说不定还要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跑这个部门跑那个部门。
    最后给你来个“按照国民党起义军官享受副团级待遇”。
    你说你图什么?你好好干你的王牌飞行员,讨一个漂亮的学二代当老婆。
    你说你图什么?你好好干你的银行襄理,守着你唯一的傻女儿,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你可以说人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
    你却也承认他们义无反顾,做出了自已的选择。
    总有人喜欢用后来的事情来倒推前面的事情。你看看三反五反?大跃进?十年?
    你面带鄙视,你们这帮一个个一本正经得吹什么牛啊,你们不也搞得一团糟嘛,你们搞的还不如老蒋小蒋呢。
    传统文化的回归啊,普世价值的推崇啊。
    你跟他们说,他们或许只是摇摇头,不说话。
    他们脑子里想的,只是希望平津的老百姓不要没饭吃,东北来的流亡学生不要没地方住。
    或许更远大一点,希望在以后这块土地每个老百姓都有自己田地种。
    你继续引经据典,这个计划经济,不行。那个控制思想搞专制,通往奴役之路。去跟美国打朝鲜战争,失去了收复台湾的机会,简直愚蠢,不懂国际政治。
    你还可以列出许多,主观的,客观的,用心险恶的,外行胡搞的。
    但你不知道:
    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以来,有很很多多的人,只是想让他变得更美好起来。
    方孟敖是这样的人,谢培东是这样的人,崔中石是这样的人。
    再往前,瞿恩也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在半路上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有的人遍体鳞伤走到了终点却发现有可能走了不是一个最正确的方向。
    但这些真正的勇者,但凡还有最后一口气,也会接着走下去。
    所以你没有资格嘲笑他们,也没有资格评价他们。
    甚至没有资格替他们惋惜,替他们不值。
    “Schopenhauer 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7 ) 北平无战事分集分析备忘:从四星到两星

    期待已久,第一时间刷了三集,简单做个分析记录,力求客观,锻炼心眼大脑,存照备忘。随看随写,先做单集分析,最后再就整体一并总结。

    作为大型历史政治题材剧爱好者,难免会将此剧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对比来看。就前三集来讲,与走大两部还是有差距,这种差距,一个在剧本的完美度上,但更重要的是在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后面能保持这样的水准,这也会是部一等一的好戏(以个人标准,从题材,剧本,导演、表演、制作等全方位来看,目前能称得上一得一的好戏的只有2003年的走向共和与2007年的大明王朝两部,而走向共和因为后半部的编剧功力问题,导致从辛亥革命成功步入民国后,整体质量就开始下跌,没能尽美),至于能不能达到走、大的水准,还要拭目以待。

    在此先强调一下,写此文有个初衷,是想看看如何摈弃脑补,仅仅依靠具有说服力的镜头事实,将丰富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换句话说,如何不依赖观众的解读,而通过物化的屏幕硬性展现,将编者想要表达的为观众接受和理解。很多渣剧,都是一开始编剧就打算浑水摸鱼,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玩脑补游戏自圆其说。反之,只有自己的起点高了,对逻辑严格要求了,才会在不影响好戏质量的前提下给剧本留有松弛的空间。希望相对习惯用脑补解读来为作品圆说的朋友可以理解。本文不是来解读作品的,而是以其为参照用来学习探讨如何进行高标准的创作的,原则上就是摒弃一切脑补,扎扎实实的靠具有说服力的干货说话。

    本文以比强不比弱为指导思想,走的文艺创作理论上追求完美的路线,渣渣剧神马的不在对比之列,它们不配。

    最后,本人水平有限,心地不定期善良,但是性格活泼开朗,态度健康诚恳,愿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互相指摘,共同进步。

    第1集

    作为开篇,本集并没有什么惊喜,有些地方甚至还有些做作,比如方孟敖去塔台指挥时雨中奔跑的文艺慢镜,完全没有必要。在剧情没有开展之前,对人物进行这样的渲染,不会调动观众的情绪,只让人觉得生硬并且莫名其妙。毕竟情绪盲目冲动给点花啊雨啊就能自HIGH到脑瘫的弱智群体不是这剧的主流。

    但这不是剧本的问题,这是导演的问题。

    同样在本集中出现的一处不合水准的硬伤。就是机场值班军官抓起桌上的冲锋枪灭口这一场。首先,作为军人,既然说了下枪,就不会给作为潜在安全威胁者轻易拿到枪的机会,何况是一把杀伤力较大的冲锋枪。加上曾可达对该案的重视程度和了解到对方强烈想要灭口的事实,无论智商还是经验,都会绝对的控制场面,决不会允许他犯下给别人如此轻易的灭口机会这样的错误。最后看那把枪的位置,简直就是为了让值班军官拿起来灭口用的。

    其次,警卫官没有看出来冲锋枪处于子弹用尽空仓挂机状态,并且还一枪命中值班军官的心脏,无论技术水平还是意识水平,这都明显不符合一名将军警卫官的职业水准,甚至还不如一名普通的警卫。

    综上所述,此场戏硬伤有三节,一是值班军官的灭口行为得以在重重包围之下无障碍实施、二是曾可达警卫官没有判断出值班军官的子弹已经用完,三是将值班军官一枪毙命,没有留下当前最为匮乏的线索证人。

    三节硬伤,其实反映的是一个问题,就是编剧需要给主角一个精彩的出场,同时引出剧情,但是无法妥善解决收场的问题,所以只好开了外挂,生硬但是也能敷衍过去的把这段引子收了。说通俗点,就像从树上掉下来的猫,虽然姿势难看,但好歹平安落地。

    这也是国产剧泛滥出现的问题。

    这个硬伤,属于剧本。
    --------------------------------------------------------------------------

    第2集

    本集铺垫的成分还是很多,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其优质剧本的功力。人物出场都带着任务,通过一个事件把各方势力召集在一起,各有打算,动机强烈,行动有力。矛盾冲突开始加剧,人物也随之鲜明,同时节奏得当不拖拉,直接进入庭审的阶段性大情节,推出第一个小高潮。

    以上是优点。

    本集出现了两处败笔,不是硬伤,是败笔。

    一处是在徐铁英巧借十万美元的贿金和录音拿下了腐败的空军作战部副部长这一场。之前在办公室和崔中石对话完了以后,徐将十万美金封好写上贿金本是一场很有悬念的戏,让这个人物也变得不可捉摸,带有复杂性和神秘感,这一点是很容易吸引观众的。可接下来却是编剧人为的开了一个外挂,利用手中权力编造了一个观众只能听之任之无奈接受的巧合——副部长恰好也送了十万美金,还是亲自送去,当面对话被录了音。这种手法其实是纯编剧个人意志的问题,都不能算技术性。而且这种动作还削弱了徐的那种老谋深算,心机难测的城府深邃感。同时大大降低了这场庭审戏的冲突力度和交锋力度。编造巧合,形成死证,这样的庭审基本就将公诉一方置于了不败之地,被告不过是来打了个酱油而已,绝无任何的对抗可能,注定这是一场压倒性的比赛。在戏剧上来说,这是没什么看头的。

    这一处败笔,败在虎头蛇尾,为悬疑而悬疑,所以胜利的一刻,不会让人觉得激动,只会觉得乏味。

    第二处败笔,也是在庭审上,曾可达质询林大潍,却问出了极为幼稚的问题,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根本就是把枪塞到敌人手里让对方冲自己开火。此处编剧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林大潍有机会宣扬一下其所代表的一方的先进思想和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的美好理想人格,顺带控诉一下另一方的卑劣。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让曾可达牺牲自己的智商,给对方让路。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曾可达要用那么幼稚的话去质询对方了。

    这一处败笔,败在本是你死我活质量相等的敌人,突然其中一方跪下抱着对方大腿指着自己脑袋说你先给我来几拳吧然后我再KO你。这对已经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对戏剧的代入感都是很大的破坏,好比你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突然编剧一盆冷水泼下来,说醒醒吧这都是假的。让你就算想自欺欺人的做个梦都很难。一如周瑜打黄盖,黄盖再想挨你周瑜不想打,这戏还怎么演?

    为了表现对手的优秀,而采用自降的做法,也是电视剧常见的问题,无论东方西方。

    这一集的两处败笔,是剧本的问题。

    个人引申:本集在法庭上本来另有一线可用,就是出于目标的一致(对空军那位副部长),许铁英和曾可达虽有分歧,但亦可联吴抗曹,暂时合作面对共同的敌人然后以非外挂的方式将其扳倒,这样也会对曾可达这个人物的质量造成大幅度的提升。不过这样做一来会让曾可达这个人物性格更为复杂,二来也需要更多的技巧,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不合编剧心中所想,亦不利于人物的后续发展。目前看来,曾可达这个人物相对还是单纯的,应该会有后续的成长。

    ps:针对欲求红袖提出的“不过第二集贿金的桥段貌似有些误会,“编造了一个观众只能听之任之无奈接受的巧合——副部长恰好也送了十万美金”,个人认为这不是个巧合,因为两次行贿的人所说的话近乎相同,很明显崔中石是知道侯俊堂和徐铁英的交易的,那么崔拿出这笔钱,就是补贴徐“卖候保方”的“亏空”的。所以第二集中徐在听到崔的回答时,才有一个眼睛乱转的镜头,说明他很快的接收到了信息,并理解了崔的意图;而且封存的是第二笔钱,说明了徐前后的变化。因此,我认为这个桥段恰恰是联系两集极为精彩的一部分”这样的看法,我的解释如下:

        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在分析的时候是不能这么入手的,如果后面有这样的事实那还可以。但是就目前没有这样交待的来说,我不能根据这种相对主观的猜测而进行这样的判定。我坚持分析从剧情出发,不带经验,也不自行脑补去揣摩编辑的意图,仅仅就“我所能看见的事实”出发,这样虽然严格一点,但是这有助于客观评价一部戏剧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标准。
       
        同样,作为编剧,如果他想有此类暗示,一般是不会做的这么隐晦到观众看不出来的地步的,必然会做一些可能会不太引起注意,但是却能成为有效说服观众的事实细节。眼珠乱转这样的细节,只能说明这个人在衡量,在动心思,但是动机是什么,是不明确的。
       
      重要的是,即使后来补上了这么一段事实,也无法改变之前这场巧合对于当时庭审观感的影响,因为在庭审时,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是不能作为将观众带入观感的作用工具来看待的。往后就算能把这个事情说圆了不是巧合,也只是一场自圆其说的找补。但是在目前看来,确实只是一出巧合。
      
     关于你认为崔中石和侯保方说话近乎相同这点推断崔知道内情,也同时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
      
      侯和徐的对话肯定是私密的,徐不会告诉外人。侯就算转述其它人,也不会这么一字不差,因为这不合理。
      
      在当事人都不会透露的情况下,那么崔是怎么知道这段对话的?只有一个可能,监听。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徐是肯定不会推测不到的,那么徐对崔就不会是那样友善的反应了。
       
      所以目前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能让人信服崔是知道徐和候之间的交易的。

    -----------------------------------------------------------------------------------------

    第3集

    本集锋芒渐露,蓄势待发,主情节矛盾合理,处理自然,节奏紧凑,人物鲜明,细节耐品(还有那时不时插进来的一口浙语撩拨触动,对于个人来说,生出亲切)。没有什么瑕疵,倒是可以谈谈其细节的用心。

    一处是崔中石对车夫述说自己目的地的两处变动,这里私以为是一处很高明的细节。由于情况的复杂和局势的恶劣,所以自当谨言慎行。所以两人都没有自透身份,而是互相观察。曾可达先说去饭店,又说去党通局,车夫就接口了。如是无关之人,或者是敌对势力的人,自然不会管他去哪里。而且也不会暴露什么。但如果是自己人,自然知道崔中石是在用是不是要去党通局打探消息试探自己,而自己人也必然会阻止他去党通局,免得再生枝节,授人以柄。所以车夫出言婉示自己身份,两人问答之间,心照不宣。

    以上就是真正谍战剧的智商和功力,不过一分钟,但是这才是玩谍战的水准,这里也真正体现出了崔中石的出色能力。5点的电话虽然没接到,但是自己依然能在情况不明的时候找到破解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经验心智都是极佳。

    反看其它的国产以谍战为题材的谍战影视剧,呵呵。

    另一处则是在方孟敖吩咐下属给曾可达接开水处,此处专门给了洗杯子的几秒镜头,从戏剧上来讲,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不影响情节。但是此处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内在。方孟敖让人给曾可达接水,说明了他对曾可达破例给自己面子喝酒的行为回报以同样的尊重,但这种尊重的体现不光是接一杯水,而在于认真的把这杯子的残酒洗干净的行为,但这个动作方孟敖没有特别交待,是通过其下属的主动行为完成的。这说明一,方孟敖这个人有点士子气,第二,他和经他手训练出来的下属,有着足够的默契或者说素养,他的个人气质直接影响了手下这个大队的气质。一个洗杯子的特写镜头,其实就是从暗面刻画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影响力和他的兄弟们的水准。很出色。

    这两处细节的出彩,第一处明显在于剧本,第二处可能剧本和导演都用了心。

    本集不错,承上启下,没有问题。
    ----------------------------------------------------------------------------------------
    第4、5集

    这两集并了,是因为其在剧情性有一定的完整性,把一个方孟敖回家的小背景性事件(方家的人物情感羁绊)分拆了装进了两集,中间混搭着交待了新的人物、背景以及对目前来看应该是大情节的查案做了些粗浅的铺垫。

    第4集主要由以下几个事件组成,方孟敖接受任命(并进此事件对方父那边的影响)、方崔夜会(揭示方孟敖的身份,同时传插了对方家父子的情感渲染)、调查组进驻、学生拦路表态(同时铺垫方孟敖和妹妹、女主的关系)、铺垫方家人的情感纠葛。

    第5集则由方队入住、梁教授会客(揭示其第一重身份)、徐视察警局、方孟敖回家、徐夜见马汉山(这场戏也是在6集里收住的,权且算在5集)组成。(曾可达夜出这场戏因为只是个引子,所以放在6集里说)

    从上面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两集基本都是在做铺垫,也就是俗称的过场戏,真正有推动情节作用的事件,分别是4集的方孟敖接受任命,方崔夜会和5集中的梁教授会客、徐夜见马汉山合计共四场戏,也只有这四场是会影响故事走向、真正具有戏剧价值的戏。其它各事件的作用则多在于推出人物,刻画人物性格、铺垫后面情节等。

    现在来说为什么这两集会有节奏拖沓的感觉。因为以上四场有价值的戏,在两集共90分钟中,只占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长,而与此相反的,属于背景性质的、方家家庭关系的戏,却占用了近乎一小时的时间(并且一直跨到了第6集开始的夜宴才算结束)。也就是说,这两集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述了并不会推动剧情发展的背景性事件,而且就观众早已经看明白的关系反复的进行了渲染。这就会导致片长进展然而剧情不进展的问题。

    换言之,这两集之所以会出现瑕疵,就是因为在本应一笔带过、迅速交代的背景戏、过场戏上浓墨重彩,而那四场真正具有价值的功能戏却又多属于铺垫性质的(徐马夜会的一场则既是铺垫,也是当下查案事件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具有力度的矛盾冲突,难免让人观感上会觉得稍显平淡,不够激动人心。如果稍微控制一下过场戏的时长,应该会好很多。

    作为电视剧,铺垫过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让过场戏喧宾夺主,不然就会影响叙事节奏。

    大概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把几个事件打碎穿插叙述,以免过长却又相对空泛的单一事件诱发观众心理上的疲惫感(所以把方孟敖回家这样一场简单的戏分拆在4、5、6三集里才讲完)。

    整体来说,这两集中规中矩,无功无过。但出现了一个节奏拖沓的瑕疵。这应该是由编导共同分担的。
    -----------------------------------------------------------------------------------------

    第6集

    本集基本恢复了应有的水准,情节开始向前推动。但同时又出现了第一集过度渲染文艺氛围的问题。

    本集主要由徐马夜会(接上集)、崔中石火车上接头、方家夜宴完成(接上集)、曾梁夜会(梁揭开第二重身份)、何家父女谈心、调查马汉山(未完)几个事件组成。

    就戏剧来说,完成的都不错,毕竟还是处于铺垫阶段,所以不会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张力,不过都做的层次分明。徐马夜会直接步入结尾处的调查,矛盾爆发,是一个戏剧的小高潮。

    没有特别出彩的细节,表演依然都出色,马汉山的表演要点赞,这应该得益于编剧给了其发挥的空间。

    说下问题,在曾梁夜会后,给了一段长达50秒的文艺渲染(梁何交替渲染),也许是想表现梁凄清孤独的心境、何孝钰不自知的处境以及二人情感的纠葛。但就目前看来,对于梁的人物刻画,其实基本都是靠台词完成的,这导致他的形象还很难在观众中树立起来。缺乏具体的行动表现还很难让人产生足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而且暂时也看不出他与何的感情状况,倒是他咬文嚼字大丢书袋的说话方式透出一种微微的酸秀才气。所以这一段月下的渲染,不但不能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心境,反而让人有种穷酸书生顾影自怜的感觉。说难听点那就是装了。

    这个问题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个人引申:主观上个人觉得颇灵的一处细节,是曾可达面对不断引用诗句、哲学语录的梁经伦,有点无奈却又正经的说“你还是少读点萨特”,当时就笑喷了。由于前面对梁经伦的刻画积累(虽然是由台词完成的)到位,所以此时对于曾可达的心情可以完全共鸣。此处轻轻一戳,立刻引爆,而且经由曾可达这样一个一贯严肃的人来戳,喜剧效果瞬间达到峰值。那种感觉就像在豆瓣上以憨厚无辜的表情朴实有力的手法猛抽一记装十三文青的脸。恩恩,乃们都懂的。
    --------------------------------------------------------------------------------------

    第7集

    保持了创作和制作的质量,一个旧的事件(初审马汉山)完结,同时引出新的事件(查银行账目),所有的人物将于新的事件中再度角力。

    就剧作上来说,没有问题,就矛盾冲突来说,虽然雷声大雨点小,但是也可以让人满意。这么说是因为会审马汉山这场戏,并没有实质意义的交锋。前面说了半天都是独角戏,直至王贲泉开解银行的责任才进入状态,可是作为对手方的曾可达却没压根接招,而是直接一个电话请来最高指示就完事了,实际上什么都没审出来,只是把方步亭拉上来舞台亮相。分析这场戏的功能大概只是想借此引出查北平分行的下一步安排,这么看的话此初审应该是虚招,但是却花了近20分钟的时长,其间各种渲染氛围的人物特写来来回的闪,形式对比其内容来说显得有些肥大了。而且这种审案的戏,会让观众抱有双方斗智斗勇的期待,如果没有满足,就会觉得有些失落。

    同时,如果代入剧中角色的话,王贲泉的问题确实难以回答。因为其阐述的银行的理由在情在理,相当有力,如果不能证明他说的是假的,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反击。可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他说的只能判断为是真的。

    这一点,有如编剧给自己做了一个死扣,塑造了一位强大完美的甲方,乙方无力对抗,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最后草草圆场了事。

    其它方面都好,线索开始往深处走,情节顺利推进,徐的性格成分开始进一步暴露。
    -------------------------------------------------------------------------------------

    第8集

    很出色的一集,紧凑的节奏,复杂的人物,递进的矛盾,藏锋的台词。整体都达到了大明王朝的水准。

    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这一集静静的看就是,实现了对观众心理和情绪的成功控制。

    马问徐在不在孔的面前提起徐,徐没回答,而是让自己的秘书去接崔,这种不动声色的表态刻画出了这个人的心智和城府,也同样符合他这种层面的人的做法。内外统一,以暗托明,很棒。

    几处细节不错。

    一个是马汉山渴了径直去拿徐铁英的杯子喝水。而徐铁英后来倒水的时候没有给自己的杯子加水(徐的杯子被马用过了)。这里极好的映衬了两个人的性格,也能暗示出两个人对彼此关系的看法。

    不管是出于信任徐,还是急着捞救命稻草,马在徐面前是没把自己当外人的。而徐是嘴上说着朋友,但是心理压根就没把马当一回事。只是利用,而且随时可以抛弃。看这暗示走向,徐估计是要在关键时刻戳马的。

    崔中石的西装总是不太合身,显得有点大撑不起来,这应该是编导有意为之。由此参照他的身份和性格,似乎也是目前所有人物里压力最大的,而且似乎是目前看来唯一个没有任何助力的角色,但是他都是自己默默承担着。如果推测不错,这人估计是要领便当的,而且会比较悲情。


    方步亭在喝茶时,喊了那一声“小崔”,用的是河南话。不知道是不是伏笔什么的(应该不是),戳到笑点了。
    -------------------------------------------------------------------------------------

    第9集

    质量依然还不错的一集,没有什么好说的。对徐和崔的交易依然没有摆上来桌面给明确的交代,前面对于人物关系的铺陈用的绵里藏针的台词,但属于实写,真到要解决徐崔交易的部分则不示于人,完全虚写。只用最后徐的告别显示这次对话崔至少是让徐满意的。

    木兰这个半脑残女的设定,有点弱了,也不太现实。

    对形式依然过于注重了,各种切换特写过多过长,内容没有跟上,不但没有给观众凝重感,反让人觉得空泛。看来导演真的很文艺。

    一处细节,徐在添茶时先是只倒给自己,没有给方崔添。后来崔表了点态度,徐就给崔添茶了。结合之前给马汉山加水的戏来看,对徐性格的把握和理解在递进。这种不断积蓄、利用细节强化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好。
    ---------------------------------------------------------------------------------------

    第10集

    本集并没有太多精彩之处。开场调查崔马的戏再次虎头蛇尾,避实就虚,这种调查的问话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这么大的阵仗,结果两句话就遮过去了,答的有点答非所问,问的有点离题万里。倒是处处把火往人物关系上烧。而崔的反应也和之前刻画出的其人物性格出现了违背。在被曾可达问到背景时,其神色表情和沉默都给人以有所触动甚至心虚的感觉。但对于此次调查,他本是早有准备的,而且心智又强,不应该出现那样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意味着心理防线的退缩和示弱。

    同时方孟敖的反应也有些过大(这个过大是因为导演用重复的特写强化了印象),似乎生怕别人看不出他们的特殊关系一样,或许是故布疑阵?或许是出于对方孟敖人物性格的理解?或是觉得观众喜欢看到这种反应、认为会调动观众情绪,所以做的这么明以致于不惜牺牲人物角色的形象?

    此处依然出现显得冗长的各种沉默特写,无效的镜头稍显多了,看来导演对于形式感确实有点追求啊。

    感情戏开始正式上线,好在没用过多的笔墨,而是把笔锋转到了政治线上,这点不错。

    有个细节做的不错,9集中何校长不让梁经伦送自己上楼,说自己身体还好。10集中则不起身送方步亭,说自己腰腿不便。对比可以看出何的性格为人还是偏书生气的,和对方态度则逐步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只怕要渐行渐远。
    --------------------------------------------------------------------------------------

    第11集

    本集也还行,一是借方孟韦和崔的口,向观众说明了崔的处境和形势。二是借方谢、何梁的口,讲述了他们各自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剧情,三是点出了孝钰的特殊身份和她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四是最后车站接粮,也是唯一的一处实戏。

    整体看下来,除了2、3集的一场庭审之外,到目前剧情依然还是整体出于虚写阶段,一直没有真正硬碰硬、实打实的大情节。现在车站这一场似乎是要填补这一个空白了,不知道下一集怎么走,希望不要又是雷声大雨点小。

    另外,导演,你的文艺范儿能不能收敛下。剧情走的本身就不够迅速,你这是严重补刀影响节奏了好吗?

    两处细节值得玩味。一是方孟韦对崔的表态,明看是援助,其实给了崔更大的压力。正话反听,言外之意如果崔行事要是还涉及方孟敖,那么只怕就要对不起了。这种含蓄表述人物矛盾的手法不错,目前的崔是苦逼到家了。

    另一处是马主任在车站的衣服,一会是湿的,一会儿是干的,一会儿又湿了,应该是拍摄的问题。不过配合马的表演,算是小戳笑点。
    --------------------------------------------------------------------------------------------

    第12集

    还算没让人失望,矛盾的碰撞足够激烈,处理的结果也能接受。

    关于这里面所能看到的一些东西如下。1、方孟敖参与去车站抢粮,这件事其实从其职责来说,是属于狗拿耗子,这本不是他该做的事,而且容易引火烧身背黑锅。但是出于他个人性格、身份和自己认为自己对社会、学生等所应付的责任方面考虑,其做出这样的事是可以让人信服的。这里存在一个特殊人物的特殊合理性安排,是因为编剧对人物的精确把握,这是功力。如果换了别人,就不合理了。2、在制服四兵团时,有开挂嫌疑,两方面,一是四兵团军官在看到方孟敖带着人马冲自己过来时,竟然毫无戒备。二是主动缴械。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缴械的绝对应该是方孟敖的人。四兵团占尽优势,作为身经百战、尤其是特务出身的军官,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3、国防部保密局的威风本来是蛮大的,可谓令人闻风丧胆。但是在戴老板身亡两年后的48年,由于国军败退和党内腐败,人心惶惶各有打算,导致其控制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遭到轻视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四兵团把保密局虐成渣也是合情合理的。

    后来的夜审准备阶段,又出现了拐弯抹角的问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实质根源在这个扬子公司身上,可是几个人就是避而不谈,这还不算,还东拉西扯的说什么央行民调会四兵团,做了一圈无用功后,才把扬子公司试着放在面上。这种编排有点凑剧情、掉智商的嫌疑。

    曾可达对方孟敖的猜忌,过于主观。包括对经国同志的不理解也显得过于幼稚。同时凸显了一个剧作的问题,本应是查贪腐,然后出人物。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方孟敖个人的问题,比贪腐问题更让国共两党重视,别说曾可达不理解,作为观众也快不理解了。关心的点不对啊,要说方孟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当时,肯定不是领袖首要顾虑的问题。这一点有点奇怪。

    PS个人:当时曾可达一脸迷茫不爽的听经国同志指示,配合画外音说曾不理解经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方孟敖。我心里忍不住说这还用想,建丰同志也是人,没听过天下无人不通共这句至理名言啊!
    ------------------------------------------------------------------------------------

    第13集

    本集的看法很简单,又成功拖了一集,编导干的漂亮。

    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让人失望的一集,剧情毫无进展,整集下来不知所云,空话连篇,装腔作势,各种掉智商。

    梁经伦教授,你要是怕吵醒人家你不能拿走食物走的远远的吃完再回来?非得矫情的站人家旁边酸文假醋的吃?小知识分子的虚伪你表现的也太过了吧?

    还有梁教授,你和人说话动不动就昂首挺胸斜视远方,这么嘲讽谈话对象真的大丈夫?何况也没见你暴露出什么真才实学啊?曾可达让你把头转过来说话那是客气了,对你这么没教养的抽你都不为过。

    你曾可达也是个有志无才的,不知轻重缓急,看似头头是道,其实一肚子炸酱面,那段和经国同志的对话你完全就是跑题好吗?难为的是经国同志也跟着你犯迷糊,还夸你进步了?拜托你是个少将好吧,就这思维和表达水平,当个营长可能都有点高抬,敢重用你那绝对是给自己挖坑埋雷啊!说句不好听的,就你们这智商水平,还好意思抱怨什么奈何共军有高达?随便找个县级市锻炼锻炼再说吧。

    凌晨三点的帝都小树林里怎么会有黎明清晨的曙光烂漫,导演你出来和我解释解释,保证不打你。

    本集问题很大,如果后面还这样,只好减星了。
    ---------------------------------------------------------------------------------------

    第14集

    这一集让人大跌眼镜,简直就是儿戏。

    本集重点是在审案,但是实在看不出是在审案。曾可达的问话极其幼稚,各种逻辑漏洞,故意放着正主不问而是去责打无甚实质关系的陪审。而作为陪审的崔、谢两人却还傻乎乎的配合着,搞的跟自己真有罪似的。退一步说,如果就是打算出于要做个场面活,搞个政治平衡,把方家拿下当替罪羊以凸显政府反腐败的决心、争取民心,那么就完全无需这样的虚头巴脑耍花枪,直接黑了就是。理由很简单,学潮一触即发,兵团急等作战,就算你想玩点过场,可现实根本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再退一步,你想一箭双雕顺着挖挖方孟敖崔中石共党身份、玩玩反侧反这条线,可那也完全不是这个玩法好吧。你借刀杀人的心思都明成这样了,当人家都是白痴会没有准备么?

    就算曾可达是个智商负数的白痴,可是蒋经国他总不该傻吧?大敌当前,火烧眉毛的时候,你却跑来围着方家这么兴师动众的真的合适?共军的刀都架到你命根子上了你还兴致勃勃的去逗忠犬?

    曾可达的问话有严重的逻辑问题,初中生也能看出来该审的是扬子公司,可曾愣是让这俩正犯成了列席作陪。就是陷害人也没见过这么拙劣的,奇的是精明强干的崔中石不但不反驳解释反而顺杆爬,这是嫌自己死的慢吗?看来不是,是编剧不让他说话。因为编剧自己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啊!

    方孟韦的爆发很有力,只可惜剧情的前因不对,弄得其感情爆发成了孤军作战的一记直拳,漂亮归漂亮,可是由于该配合的组合拳完全都散了架了,导致其戏剧效力大打折扣,纯粹就是为了做个外插花收场了。

    一处细节的问题,谢来到崔家惊讶于崔家的清贫,可见其事初次登门。编剧的意图大概是再次托举崔中石及其所代表一方组织的品格,可是要知道他们两人也是共事多年的熟人了,可是这一点于公于私都不合理。

    另一处细节,纯粹发散,扬子公司的两个人那么铐着,如果真有一人中途想上厕所怎么办。。。

    本集节奏依然很拖,导演的文艺病看来是改不了了。各种故弄玄虚,几个人沉默着你看我我看你。拜托,有内容时这叫反衬烘托,没事就这样那就是装了。

    剧集已经过了四分之一,负责的说,可以降一颗星了。至于会不会加回来,以后再说。
    ---------------------------------------------------------------------------------------

    第15集

    会审再度虎头蛇尾,然后是一整集的过场戏,无甚好说。

    曾可达出来对徐铁英就粮食的分配说难听话,让徐看着办。这简直傻到极点,关徐铁英毛事啊?人家是配合调查,这板子怎么都打不到徐铁英身上。如果是因为方孟韦的介入而迁怒徐铁英,更是无稽之谈了。第一方孟韦的介入对于你绑上三方进行调查的结果压根就没有实质的影响,他虽然说了学潮可能爆发的实际情况,可做决定的依然是你曾可达,而且就算他不说,曾也会马上见识到这个问题。二,就算没有方孟韦来搅局,你曾可达处理到最后也是这个结果,你敢让学潮闹起来吗?你抓得了方家当替罪羊吗?你有那个时间去把矛盾上交静候高层博弈的结果吗?你什么都改变不了,形势都看不明白就打鸡血似的搞会审,完了还怪这个怨那个,这不是脑残是什么?可怜的徐铁英也被编剧按着脑袋背了黑锅,不然以他的智商会面露难色的尿你这一壶?早呲开大牙把你挖苦的抑郁症发作了。

    方孟韦在本集的思想情感转变可以理解,毕竟之前刻画铺垫的还行。你梁教授能不能别再动不动就主旋律抒情了,无论经国同志也好还是观众也好需要的都不是你这种文艺青年啊!

    大明王朝人物和剧情是一山还有一山高,越走越强。北平无战事是出场都拔尖,结果到了现在反而一山更比一山低了,都自带挖掘技能啊,被山影送到蓝翔开了新脑洞了么?

    拜托来点像样的斗智斗勇吧!别老过家家了!
    --------------------------------------------------------------------------------------

    第16集

    本集的空洞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开篇是学生们就整账问题和民食会发生冲突。在之前各路高人们智商都直线下跌之后,紧接着学生们的智商也开始自由落体。明明是一直热心揪贪腐的进步学生,此时此刻竟然似乎完全忘了自己平日的身份,竟然以联欢会为理由而拒绝配合整账,似乎完全忘记了现在是什么时期,当前什么是大事。剧本这么写是想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进步学生其实压根就只是喊喊口号的起哄专业户?还是遇到正事就撂挑子的拆台积极分子?

    反倒是民食会的马汉山急得跳脚要快点整账。不管出于其公心私心,但人家说的句句在理,整账这才是当务之急好吧?!

    整整15集学生都是正面的、如燎原之火要烧尽贪腐的形象。可真给他们机会时,他们却突然都摇身一变,像一群没头脑的废物点心一样胡闹起来了,这真的没问题?

    同时还有中间啰嗦无谓的感情慢镜在那儿凑时长,英雄人物的俗套小手段搞煽情,接着一段教科书拓下来的演讲。最终曾可达一如既往的蠢病发作。

    曾可达说北平取消联欢是为了阻止国民党即将推行的币制改革,请问你怎么推理出来的?剧情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迹象透漏给你曾可达,一直说的是因为对梁经伦身份的怀疑,可是你就突然智商天启的料事如神了?

    你不就是编剧的一杆枪,因为编剧没办法实现剧情的成功衔接了,所以生硬的借助你的嘴把下面要干什么说清楚吗?!!

    整整16集了,一个本该是小情节的查账,弄到现在一堆人聚了散散了聚,各种开会联系,可是呢?原地打转!请问截止到16集现在的剧情为止,在主线上的查账进展程度和10集前有什么不同吗?

    本来这一集就想弃了,为了崔中石在跟一集。如果还是这样,做个总结果断弃。
    ------------------------------------------------------------------------------------------

    第17集

    看了一半,实在受不了了,这是拍给中学生看的中二言情剧么?

    曾可达你能不能别再玩你那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了?还学人家文人故作深沉的丢书袋抛典故,请问你这么和方步亭说话意义何在?还点人家崔中石,你一国民党党政少将,就这么没有任何证据把握的大喇喇的去试探人家提醒人家威胁人家?

    如果是你想沿着崔中石深挖共党组织,你这么明目张胆的把这事点给一个压根和你算不上亲近甚至还有点仇怨的人,就不怕弄巧成拙?

    如果你只是怀疑崔中石,或者利用崔去敲山震虎的试探方家的反应,请问人家这行长脑子里的弦儿还不如你?几次交锋是个常人都看出来比你强百倍了吧?!还口口声声说什么要是公审崔了对方家不好,请问有什么实质的不好?你们国防部在第二三集怎么被林大潍打脸的都忘了么?都是官场里混出来的,拿这个吓唬人,你当人家三岁小孩儿?

    你压根都还没想过崔中石这条线该怎么处理,就贸然跟一个对手性质的人煞有介事的挑明,而且还是在你完全不具备掌控局面的能力的前提下,你是经国派来的逗比吗?最后又说什么不能没有方家。你们没正事干来逗人玩呢?目的何在啊?

    剧中没看到曾掌握崔的一点证据,愣就定了崔是共产党了,编剧你杀人赚眼泪也不是这个赚法吧?

    搞笑的是曾突然又智商爆发了,机智的说了三个杯子代表方家父子的托辞。曾可达啊曾可达,命运到底赐予了你怎样恶毒的诅咒啊?

    按照蒋经国的用人思路,那么只要有能力的,忠诚度低一点也要用,边用边争取。可是曾可达对方家的态度呢?方步亭作为银行行长,为党国所做的贡献肯定不用多说,而且曾经为了运送党国的资产而牺牲了家人,又素无绯闻恶言,请问这忠诚度声誉度还不够?就算他涉及到孔家的贪腐,他也只是孔家意图的执行者,何况党国最高层几个人本就同气连枝,他方家有什么值得让你们这么大动干戈的?兵凶战危,国已不国,人才凋敝,一边说着要争取人才一边对方步亭步步进逼,请问这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还是经国已经精神分裂了这点关节都看不明白,一边说着我爱我家一边动手烧房子?

    你这么塑造人物你自己信么?

    再说方孟敖对崔中石的怀疑这一点。前面整整16集,看不出方有任何可以怀疑崔身份的理由,如果说因为曾可达在会审时说了一句崔你到底是什么背景导致方孟敖的怀疑,那么只能说方孟敖压根就是个脑瘫。虽然从方孟敖总是叫崔中石崔叔但是叫崔的老婆嫂夫人这点能看出他禀赋异于常人,但是应该还没到能把他崔叔假冒共党来找死这种事看的那样理所当然吧。

    同样,如果崔还真得配合演戏对方孟敖说自己不是共党,那么只能说崔也是个脑瘫。

    请问如果崔不是真的共党,那么他有什么理由要和方孟敖说自己是共产党?在那个年代,一个不是共产党的人和别人说自己是共产党,这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又是什么?而且这玩笑还一开就是三年,中间还不停的传递情报宣讲共党精神,这特么是自己闲着没事用生命来演戏的么?!!

    还是编剧你本来就是把他俩按照脑瘫的路子塑造的?你觉得当年的地下党要是就这水平的话能让国军转进到台湾?

    不想说什么了,这剧弃了。不想这样一部戏上浪费时间了,既无价值也无意义。下面总结
    ----------------------------------------------------------------------------------------

    追着看了17集,系统的回顾一下,不难发现,剧本的布局和结构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始终缺乏一个扎实过硬的、具有连绵内力的事件将所谓的各方势力都勾连在一起,导致所有的角色都只好围着一个本该是小情节的查账事件各种打酱油无事忙,只能靠形式、表演、各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台词来想办法把剧集生硬的撑住,更需要时不时削减智商、混乱逻辑来救场。整体看似法相庄严,其实捅穿了之后一目了然,不过是个泥菩萨而已。

    所以细节表演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可是整体各种垮塌。借用我一位朋友的话,就好像你来买花雕茯苓猪,店家却拿起一块块优质的五花肉说你看这个多不错。典型的货不对版。

    大明王朝我给五星,这剧我给两星,因为它出现了一个编剧应该注意的常识性问题——就是基本的大结构问题——并且最终导致了人物、情节、表演的全面溃败。说句良心话,一般只有烂剧才会出现这种问题。也别说什么后面会好看,如果结构不改变,后面的戏不可能好到哪里,最多是依靠小情节手段去煽情罢了,如果后面结构独立成章,那么前面这些废戏为什么不大刀阔斧的去修整删砍?

    无它,积重难返了。只好放弃。

    随便说两句别的感想。

    这部剧是近几年来唯一一部抱有期待并追看的剧,因为大明王朝实在太出色,加上据说编剧是四年磨一剑,让人不动心都难。可事实却再度证实了侥幸心理要不得。

    开播前看到有人说,看过剧本的人已经无人能提出任何修改意见。只能说如果不是出于一些特别的原因这么说,那就可以从侧面证明为什么国产剧的质量一直上不去了。同样有人号称此剧全国编剧都在追看学习,想来就算夸大,但也定是有些事实基础,只是此时不知道这是该让人欣慰还是让人觉得苦笑。

    最后,各花入各眼,感受各不同,求同存异好了。想讨论的,我的论据都在上面,欢迎指教。

     8 ) 从经济角度看《北平无战事》:金圆券为何会失败?

    闲来无事,写了篇《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从经济的角度看《北平无战事》,剧里最主要的线索就是北平,乃至全国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民党的执政,政府不得不搞货币改革:发行一种新的货币——金圆券,去替代原来的货币——法币。让看起来很贵的东西,看起来很便宜。 不管是在剧里,还是历史的现实,这次货币改革都失败了。金圆券仍然没有改变通货膨胀的局面。影片最后是以北平和平解放结局的,共产党雄纠纠气昂昂地进了城,但没有提到的是,共产党进城以后, 怎么解决了通货膨胀这个最大的经济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共产党进城以后,也没有解决北平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金圆券会失败? 我们看一下金圆券的最主要规定: 金圆券发行采用十足准备,其中必须有4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其余以有价证券及政府指定的国有事业资产充当。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 (有人会有疑问:那个“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的兑换比例不重要吗?其实真不重要,就是数字游戏而已。) 这规定有两个很关键的点:发行总额限额和每元含金0.22217公分。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懂得些货币学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钱太多了。(这是货币学派的理论,还有其他的解释,但这个大家比较认。)这也好理解,东西就这么多,钱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影片发生的1948年,市场上有多少法币?到1948年8月19日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是604万亿元,比1945年增加了1085倍,比1937年增加了30多万倍。 那为什么要发这么多法币?国民政府要打仗,刚刚8年抗战完,又开始内战,真需要钱,没办法那就开印钞机印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政府是不是可以随便印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里涉及到第二个道理:钱,理论上是可以随便印,但现实却受很多因素制约。 说它可以随便印,因为钱就是张纸而已,开足印钞机,想印多少有多少。 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很多。比如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货币英镑,美国的货币美元是和黄金按比例挂钩的,中央银行有多少黄金,才能发多少纸币。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政府,别发行太多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想要多发货币,要不就是金库里黄金多了,要不就是把黄金兑换的比例提高。 现在几乎没有国家这样的制度了,但也并不意味着央行可以为所欲为。以美国央行——美联储为例。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都说美联储坐直升机撒美元,看起来无所约束。但如果清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你就明白,只要通胀不超标,它确实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达到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的目的。 所以约束它的条件是通货膨胀率。 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要复杂一点,因为它不独立,所以它的政策更多反映政府的意图,但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调控经济和物价是一致的。从2008年开始,货币发行量一致保持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虽然没有明显体现在物价上,但房价的飙升是难辞其咎,这带来的民怨沸腾和恶性通胀是没有区别。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 以法币为例,在没有法币之前,老百姓用银元做买卖的。1935年11月,国民党发行了法币,规定市面上只能用法币流通,且老百姓手里不能留白银,都要兑换成法币。(旁白一句,发行法币,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国库白银大概从1.7亿盎司增加到5亿盎司。然后政府用这些银元换成了英镑。而发行金圆券,政府又发了一笔。) 那法币发行多少合适呢?当时政府规定,1元法币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理论上,政府手里有多少英镑,应该就发多少法币。因为如果发多了,外汇市场上英镑持有者是不愿意兑换法币的。(然后到了1936年,法币又加入了可以兑换美元)。所以一开始,法币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甚至因为全国统一了货币,物价也稳定,民国的经济受益不小。 但禁不住战争,法币越发越多,最终成为一张废纸。 而金圆券一开始限制发行20亿是有道理,只要能控制总量,通胀应该能降下来。但事实却是不可能控制住的,因为1元金圆券虽然名义上含有黄金0.22217公分,但却不能反向兑换,这意味着这个含金量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因为纸币本身不值什么钱,如果要用的人接受它,它一定要代表什么,比如政府信用,比如黄金,比如白银,如果你既不相信政府,又换不了金银,那这个纸币就没啥用了。 要理解这个也不难,港币是最好例子。港币兑美元是7.7:1,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币到银行,按照这个比例换美元,而这背后是银行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元到香港金管局换成美元,而这背后是香港政府有足够多的美元储备。如果你手里的钱什么时候都能兑换成硬通货,那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如果当时国民党下死规定,新发的金圆券什么时候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美元,然后国库里有足够的黄金和外汇,坚持几个月,金圆券说不定能把当时的通胀压一下。 但现实是国民党政府里没那么多金银,也没那么多外币,同时还要找钱打仗啊,所以很快,1948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 这又回到了法币的老路。钱一发多了,通胀又来了。北平的物价还是飞涨。 共产党是怎么控制北平物价的? 答案是:也没控制住。 北平是1949年1月31日解放的(我一直觉得“解放”这词有点吊诡)。1948年人民银行正式发行人民币,共产党入主北平后,人民币也就成了流通的货币。 根据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数据,如果1949年2月物价是100,那么到了1949年12月,这个指数3824,到了1950年3月,这个指数是快接近8000了。什么意思?1949年2月,100块钱能买到的东西,1950年3月要8000块才能买到。这物价上涨速度,没有法币那么夸张,但也是很厉害的。 这物价上涨背后,同样是人民币发行量的猛增。数据是这样的:1948年12月,人民币开始发行,而1949年一年内发行的货币较初发行时增加了160倍,至1950年2月发行的货币更是猛增至270倍。 当时的副总理陈云是这么解释货币发行量:“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广大地区的获得解放,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财政的收入远还赶不上支出的需要,因而钞票发行过多。” “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大发展,军事费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大的财政支出。1949年,财政总支出的60%直接拨给部队作军费开支之用。此外,解放区已有的900余万公职人员需要发给薪俸,接受改编的国民党军队和接管的国民政府公教人员需要发给生活费用,大量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工矿企业急需恢复和发展生产。” 那后来呢? 不仅北平,全国的通胀一直持续的1952左右,到1953年开始物价开始稳定下来。然后在1955年,新政权也搞了一次类“货币改革”,按1:0000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再然后,因为计划经济开始成为主导,所以货币流通没那么重要,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也就很久没有出现。

     短评

    有我最爱的编剧刘和平在,还有一大堆我挚爱的大明王朝1566的老演员,又是孔笙导演,没办法不期待不好评。画面漂亮音乐也好,前六集剧本没啥大问题,一堆戏骨飙演技,老中青三代美男简直赏心悦目,目前为止超爱祖峰的崔中石啊!!苏爆了!

    5分钟前
    • 色瑟莹
    • 力荐

    今天才开播,哪来那么高分!画面没说的,跟电影似的,比昨天刚结的《红色》后期得更讲究,但我无论如何看不进去这种大场景大背景大故事式的作品。而且刘烨一出,气场怎么也觉得哪里不对,只见一群大男人在车里唱“浮云散……池塘,清浅,鸳鸯戏水……”一不小心就开脑洞。不好意思偶去2333一下。

    7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推荐

    不得不承认全剧精髓是徐铁英和马汉山,包括人设和表演。花痴王站长花痴崔中石,喜欢孙秘书喜欢梁复生,喜欢刘五爷和严教授的互动,心疼可达鸭心疼方行长心疼何校长心疼孟伟心疼崔婶。

    10分钟前
    • 棉喵
    • 力荐

    曾可达技能:单车练拳打电话!方孟敖技能:雪茄红酒会水吗?王蒲忱技能:抽烟手抖再说吧!梁经纶技能:背诗打字不睡觉!谢木兰技能:瞪眼撅嘴不回家!何孝钰技能:面瘫热饭听谁哒?北平无战事技能:女弱叔萌基佬挂!

    11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这个电视剧会把我的眼睛惯坏的

    14分钟前
    • 芦柑喝橙汁
    • 推荐

    谢木兰一出现我就偏头痛,还好紧接着何孝钰一出来我就睡着了。

    17分钟前
    • forsee
    • 推荐

    五年之内,无剧出其左右

    18分钟前
    • 气泡水煮鱼
    • 力荐

    导演的锅

    19分钟前
    • 饶命大王
    • 推荐

    祖峰不红,天理难容

    20分钟前
    • 小动物值日生
    • 推荐

    有很多硬伤,比如反腐虎头蛇尾,比如谍战毫无进展,比如币值改革浅尝辄止,说白了就是好像有千头万绪的线索,也有矛盾交杂的群戏,但仔细想想,故事根本就没发生起来,角色们啥正经事也没干。

    21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刘和平说他写北平无战事遵循的原则是:讲共产党的时候理直气壮,说国民党的时候相对客观。历史总是在重演,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23分钟前
    • Miss自来卷
    • 推荐

    开播第一天就暴到9分以上,说明豆瓣这小婊砸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止抱美英日的大腿,对内地这样的神级卡司认同度也是很高的~起码亮出了你认真我就买账的态度~但愿内地的影视剧制作方会珍惜观众这样的初心,多出好作品。

    26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王牌编剧 + 七大影帝 = 中国第一剧

    30分钟前
    • 變革者
    • 力荐

    陈宝国每秒钟都在换表情...【炫技...

    35分钟前
    • 寂静猫WISEFAKE
    • 力荐

    我落泪是感动于一个生命明知道徒劳却奋勇向前

    38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力荐

    崔中石!!!

    43分钟前
    • luoyanjiao
    • 力荐

    记得当时和一个同学一起看的,看了将近一半儿的时候,他问我:建丰同志是谁啊

    44分钟前
    • 闭眼倾听
    • 力荐

    唯二败笔:男主刘烨,女主沈佳妮。

    47分钟前
    • 太元小生
    • 力荐

    专业配音控,蒋经国同志。专业接线控,曾可达同志。专业抽烟控,王蒲忱同志。专业旗袍控,方小嫂同志。专业眼镜控,梁经伦同志。专业逗比控,马汉三同志。专业喝茶控,方步亭同志。专业发呆控,何孝钰同志。专业撒娇控,谢木兰同志。专业怀表控,谢襄理同志……孟敖孝钰一对面瘫杰克玛丽苏!

    48分钟前
    • 猫了喵的
    • 推荐

    1.腔势是很浓的,内容是很虚的。2.男性团队创造的女性角色不是热情的智障就是面瘫的圣母,窘。3.崔中石就像是《天龙》里的阿朱,人虽故去但精神笼罩男主。4.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51分钟前
    • 宠儿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