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热带往事

    热带往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大陆2021

    主演:彭于晏,张艾嘉,王砚辉,章宇,姜珮瑶,芦鑫,陈永忠,邓飞 

    导演:温仕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国)

    • HD

      明明

    • HD

      暗杀风暴

    • HD中字

      生活多美好

    • HD

      死亡天使2018

    • HD

      友罪2018

    • HD国语|粤语

      正义回廊

    • HD中字

      猎屠

     剧照

    热带往事 剧照 NO.1热带往事 剧照 NO.2热带往事 剧照 NO.3热带往事 剧照 NO.4热带往事 剧照 NO.5热带往事 剧照 NO.6热带往事 剧照 NO.16热带往事 剧照 NO.17热带往事 剧照 NO.18热带往事 剧照 NO.19热带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南方炎热的夏日夜晚,年轻的王学明(彭于晏 饰)遭遇了一起意外。梁妈(张艾嘉 饰)的老公忽然失踪,她寻求陈警官(王砚辉 饰)的帮助,却不知自己已成为别人的下一个“目标”。陈警官负责老梁失踪案,他发现案情的发展远超自己掌控。这群不知命运已被悄然更改的人,都在试图窥视关于那个夜晚的真相,但这个夏夜的记忆如错乱的拼图,愈加扑朔迷离……

     长篇影评

     1 ) 暧昧,不和谐与视听创新。。。

    《热带往事》是今天庆端午合生汇电影马拉松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是一部观念和思维都相当现代性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却已经有了完整的视听美学和个人风格,且并不晦涩。。。

    对于普通观众亲和力角度,在《暴雪将至》和《路边野餐》之间,故事没什么看不懂的,但电影创作元素的丰富性就不好说了,如果是专业电影从业者,可以从这部并不依赖大制作的电影中,看到各种主创的思考、探索与努力创新,可能对于观众,就是这个语焉不详的犯罪片吧,其实是蛮大的误会。。。

    首先是暧昧,有叙事取舍的暧昧,视角的暧昧,人物关系的暧昧,内在表达得暧昧。。。

    暧昧并不是不清楚,而是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对于观众,暧昧往往关乎于认知与感受力边界。。。

    其次是不和谐,很多场戏都在营造丰富的不和谐的视听组合,建构氛围,营造情绪。。。

    声音和音乐搭配得非常好,很多场戏,有特别明显致敬大师与经典作品的痕迹,无论是希区柯克、科波拉还是阿彼察邦,总之给了我很多联想,但我并不觉得做作和刻意,完全是作品本身给我的自由联想,这不正是欣赏电影的一部分吗。。。

    还有关于创新,我看了前15分钟,就猜想这个导演不会满足传统的视听语言,估计会有所新探索——果不然,他通过章宇客串的盲人歌手视角,尝试用一种盲人心理蒙太奇手段来进行叙事,且进行视角的混合与错位,非常新颖,也很大胆,这是今天一口气看五部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几分钟。。。

    我不知道这个导演来自哪里,但显然是有备而来,且野心宏大,因为至少从这个故事来看,《热带往事》完全不关心“中国”,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世界性的,片中所有的中国元素都不重要,导演的表达和观察是世界性的,并不本土化,可能也特意回避本土化、年代感。。。

    这个特点到底会发展出什么,要看导演第二部才会有相对靠谱的答案吧。。。

    总之,这是一部少有的思考成熟,且非常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的新锐作品,值得各种称赞。。。

    连续电影马拉松看片就会有串台效应,王砚辉扮演的警察持枪狂奔抓嫌疑犯,没跑几步就呼哧带喘,我说,不对呀,你不是全程马拉松都拿下了,咋还跑两步这么累🤣🤣🤣

    刚才手欠,去看了一下豆瓣,各种不友好的评论实在无语,的确太多网友自己看不懂且无知,又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些特别通俗的娱乐电影,当然观众可以自由踩踹,观众部分的意义就在于此。。。

    但如果遇到不确定好不好,在自己感受和认知边界之外的作品欣赏时,我觉得还是可以先了解一下专业人士的观点,再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然真的徒增噪音罢了。。。

     2 ) 意 识 流 犯 罪 片

    文章作者:三杯猫

    公众号:源桌 观众们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电影就是应该讲故事的。他们将故事的复杂程度和所呈现的戏剧张力作为评判一部电影的质量的首要标准。 这就衍生出了一大批喜欢看所谓的‘“烧脑”犯罪片的观众。而同样作为犯罪题材的影片,许多观众也给予了这部《热带往事》同样的审美期待。 但讲故事从来都不是电影的首要任务,这部电影也没有将重心放在故事本身上,而是更注重对于电影语言本身的探索与运用。导演通过迷乱复杂的叙事,加重视听语言的“浓郁”,来呈现一个潮湿闷热,罪恶丛生的南方都市景象。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非常的简单,既没有设置太多“烧脑”的悬念,也没有无限的剧情反转,更没有什么阴谋论在暗度陈仓 ,可以说,故事本身在这部电影当中已经无关紧要了,导演更侧重去呈现一个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是多个主观世界拼凑起来的对于同一事件的完整描述。 比如,在电影反复还原着事件的经过当中,其中章宇饰演的盲人歌手就提供了一段主观的回忆。在他的回忆当中,导演刻意加强了动作的声音,用动作的声音连接出了对于一个场景的完整叙事:走路的声音,仍棍子的声音,椅子被推开时与地面摩擦的声音。配合上唯一一束强聚光灯,我们在黑暗当中模糊地看见了制造出声音的主体。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盲人的感官世界,构成了在一个盲人的主观视点里,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 影片采用的非线性结构正是为了构建出一种虚实错乱的幻觉体验。导演对于时空进行了重新的排列, 其意义并不是像主流悬疑电影那样为了制造一个包袱,然后塑造或者揭示悬念。导演反而以一种反戏剧,反类型的方法,将时空解构成无数的碎片,又按照主角的主观世界进行重新的组合。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主人公王学明的陈述,随着景别的缩小,几个叠化的转场,以及王学明的自叙,影片进入了他的回忆当中。这一处的两个技术处理在影片中被反复的使用。几乎在每个时空交替的节点,景别都会缩小,聚焦在某一物体或者主人公身体的局部上,以此表示进入了该主体的主观世界或者回忆当中。实际上,叠化和小景别推进的配合,在影史上经常用来表现幻觉、梦境、臆想等场景。大卫林奇的电影里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手法,比如《蓝丝绒》开头那个伪善虚假的美国生活景象,就随着叠化与景别的推进进入到罪恶泛滥的现实,从而形成一种客观与主观的对照,一种真实与虚幻的对照。电影无疑因此进入了一种个人化的,主观的回忆当中。 这样的主观叙述几乎在电影里无处不在,导演毫不吝啬地用着极大篇幅来刻画王学明误以为自己杀人后的体验与内心挣扎。尤其在影片前半部分,导演刻意规避了常规的叙事路径——即描写警察,梁妈,以及罪犯之间的博弈。而是一直在强调王学明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或者说,他内心的善意与人性之间的博弈。 导演着重刻画了王学明内心这种关于恶与善的自我挣扎。他不断地找机会或者创造机会与梁妈见面,甚至保护了梁妈,替补了缺席的男性身份。而这些行为的根本动机,就在于王学明渴望着被救赎。实际上,整部影片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王学明的人物历程就是一场摆脱人类本性的过程。影片中间,电视上播放了1993年著名的辩论赛中关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进行的探讨。这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点题之笔,辩手论述的“人性本恶”,就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在王学明去警察局自首的那场戏里,导演模拟了他的主观视角,用升格镜头环绕了整个警察局的人物群像,那就是一个混乱、暴力、罪恶横行的城市面貌。而王学明,则是这个罪恶都市里,悬而未决的存在。 实际上,他是被命运强行安置在了一个恶人的位置,也就意味着,集体无意识试图将人性本恶的宿命,安插在他的骨子里。所以王学明一直迷茫和探寻的,就是在宿命里寻求自我解救的方式,寻求成就善的方式。他一直与人性之恶进行着对抗,他不断地寻找可以和解与弥补的方式,但人间在导演的镜头里是一片苦海和地狱,他始终只能游走在边缘的位置上,躁动地等待着被捕,甚至他几次三番地去打那些流氓,混混,以及地痞。我们看到王学明好像毫无理由地就参与到了这些人的打仗当中,但其实象征的是王学明对于人性之恶的反抗。那些在街头打架斗殴的人,正是王学明心中所抵触的人性之恶的具象化,他通过打这些人,来寻求一种救赎,因为在那一刻,他其实象征的就是一种阻止恶行发生的正义身份,是一种善的力量。 因此,监狱就变成了一个有着“子宫”意味的场所,王学明的回忆,更像是一场对于“前生”的回顾。根据王学明的自叙,在监狱里他感到逐渐的遗忘,逐渐的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其实象征的是一个重获新生的过程,或者说是孕育的过程。从客观上来讲,监狱最著名的标语就是那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所以当我们联系起王学明的个体命运和内心挣扎就可以知道,监狱所象征的就是一个净化人性之恶的场所。所以在影片结尾,王学明出狱,他快乐的奔跑在马路上,奔跑在阳光里,我们知道那是他完成自我救赎的时刻,是他战胜人性之恶获得解脱与人性之善的时刻。 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是一场“主观的回忆”,那么警察的形象是否需要那么的清晰。如果电影能够将警察的人物形象再处理的符号化、陌生化一些,会让整体的表达更加完整与精彩。但无论如何,作为新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其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对于氛围的把控,对于故事的理解都是非常深刻且优秀的。

     3 ) 蚊帐:论一种热带意象

    整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叙事上非常紊乱,而且过于强调影像化的语言(叠印、淡入淡出、各种霓虹灯色的滤镜调色),导致喧宾夺主,甚至后者加重了电影叙事的错乱。如果电影在剧本结构上能有更好的驾驭,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有成为一部优秀电影的潜质的。

    总体上来说,这部电影的优点(特点)与缺点非常鲜明,而我想谈的是一个很小的切口,或者说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一个点,之于这部电影,就是到底如何呈现出热带感受?或者什么才是热带意象?为了呈现出一种热带亚热带的潮湿感,导演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很多常规道具与意象:咸湿的天气、台风过境、瓢泼大雨、露天大排档、风扇等等,当然还有弥漫在全片的各种霓虹色滤镜。但我认为真正的热带意象属于蚊帐。蚊帐这一现成物本身在创作上具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这种热带/亚热带国家所独有的日常物件,在电影中频频出现,比如阿彼察邦《幻梦墓园》中发光的蚊帐装置、蔡明亮《郊游》中简陋的蚊帐、铃木清顺《流浪者之歌》中缝着补丁的日常用具、以及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聂隐娘》中那些承载导演人生记忆的道具物……在这部电影中,有两处非常不显眼的蚊帐出现,如果不留心,观众很容易错失这两处道具。毫无例外,这两处都出现在彭于晏饰演的王学明租住的房子里:昏暗、破旧、潮湿。但导演在这间出租屋里加入蚊帐,显然更倾向于将之作为一种“底层”意象,也就是用蚊帐呈现出主人公窘迫的生存状态——这与他修空调的劳动力工作相匹配,所以蚊帐这个道具物才会在画面的一个角落中闪现。这里导演错失了蚊帐作为热带意象的强大叙事能力。蚊帐是一个矩形的纪念碑,它构成某种对记忆本身的表征,就像呼吸一样,它是轻盈的,流动的,易逝的。它既是“热带”的,又是关于“往事”的。

    《热带往事》蚊帐1

    《热带往事》蚊帐2

    《幻梦墓园》蚊帐作为一种招魂机器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叫《热带往事》,但它却运用了很多表面的热带意象,就像这部电影的影像语言一样,流于表面。关于表面这个问题,我们又深入到如何运用电影影像语言来叙事的问题上。显然,这部电影除了十分匠气的工业调色外,最大的影像语言就是叠化/叠画了,作为一种已被当下好莱坞快速剪辑一统天下的叙事所淘汰的影像衔接手法,它常被用来呈现主人公的某种回忆,显然导演是有野心的,他想与常规的犯罪电影、黑帮片等商业电影拉开距离,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气质其实更接近大卫·林奇的《双峰》,二者的叙事感觉上都很缓慢,而且《双峰》中也有大量的叠印。我们总是把回忆理解为对现在时间的某种片段式插入,一种过去(记忆)对现在(生活)的短暂入侵。所以电影中最廉价的呈现回忆的手法就是闪回,而闪回又总是伴随着淡入淡出的叠印。闪回服务于线性叙事,因为闪回总是要回到闪回的起点,不管这段影像有多冗长。但这部电影的叠印却不是为闪回服务的,因为它只有“闪”而没有“回”,比如电影的开头一段,导演把一头牛挣脱绳索与一段森林的空镜叠印在一起,接着又叠印了王学明在监狱的画面。紧接着在一段急促的电话声中切到了王学明入狱前在家中准备出门见女友的画面,之后又叠印了开车的画面。开头短短几分钟就用到了三处叠印。导演温仕培在首映礼上曾提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彭于晏饰演的王学明出狱前对自己过往的回忆。所以这部电影子在整体结构上属于插叙:开头的出狱前与结尾的出狱,中间插入了主人公全部过往回忆。而中间这部分回忆是十分混乱的,这种混乱完全源于导演刻意的打乱叙事顺序,想让观众自己拼贴出故事的全貌,但导演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这种回忆的拼贴。

    在当下高度工业化的电影叙事之中,虽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我们总是倾向于感知某些可以辨识的和重复出现的故事,看似敞开的叙事结构,实则在一种封闭的圆环中单向的选择进路而已。在这一点上,导演有野心,但最后呈现出来的确是一种匠气。在回忆-叙事上,导演似乎应该多向毕赣学习一下,《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断地将电影中的叙事元素进行拆解重构,不在线性的封闭回路的静止阈限中重复自身,而是从传统叙事中不断逃逸、解域,将过去、现实与未来梦境解离重组。

     4 ) 我的观影体验

    电影放映了5分钟。四个小姑娘,打着手机的闪光灯走进电影院磕磕碰碰的寻找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中一位又因为奶茶的问题进出了电影院两次。

    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分享着着剧情的发展总是,总是需要其中一位女生的讲解才能够明白电影的内容。她们会像上课接老师的话茬一样对着屏幕和前排发挥自己的接话能力。

    她们看到广东队话还会兴奋地去模仿。看到东北台词的搞笑笑得花枝乱颤。

    她们乐于分享自己准备的饮料,一杯杯的打开易拉罐。她们享受膨化食品的美味,嘎嘣脆响和咀嚼的声音透过她们的口腔和电影声音交相辉映。

    在电影结束之后,她们愤怒地表示没有看懂,她们说彭于晏的演技不行,她们对于彭于晏没有卖肉愤愤不平说浪费了影票钱,她们说这个电影就对这个电影又臭又长,并决定,以后再也不看了。她们同仇敌忾。

    最后她们走出了电影院发起来AA收款。

    我得说,她们确实影响了我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有相当多的无伴奏,只展示角色之间的剧情互动,主要体现在张艾嘉和彭于晏之间的对手戏上。或许如果是一部比较吵闹的商业片,也可以让各种音效和紧凑节奏让我忽略她们。

    糟糕的观影体验确实让我无法沉浸,她们就像是坐在我身后不学习捣乱的同学,不断的扰乱着课堂上的秩序,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

    我在观影之前也看了一些豆瓣的评论,评论中不乏一些难以沉浸,觉得电影索然无味,吐槽导演炫技的声音。这让我也是抱有一个踩坑的心理准备而步入影院。

    如今我看完,我思考了一些这电影之外的事情——这些评论。

    对这几个小姑娘而言,她们一定觉得自己时间被辜负了,浪费的时间看了这么一部糟糕的电影,还觉得自己的票不值,不值得花钱去看这么一部电影。他们还会有可能会来到豆瓣写一下差评,但我觉得他们这种人是真的没有前进下去,或者说他们不属于这部电影。

    很多人应该是冲著彭于晏而来。一定程度上彭于晏代表了一种流量,但是这个电影不是一个流量的主导的电影。可能彭于晏在转型,为他而来的观众没有做好观看一个慢节奏,拖沓电影,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所以在短评的热评中,我看到了有人直接表示,想要看彭于晏和张艾嘉直接做爱的画面,对于剧情避而不谈。

    这种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的耐心去观看的我想到之前一段时间,大家有一些人连指环王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完,所以关于这一部节奏如此之慢的电影,有一些人没有耐心去,看完也就显得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要给还没观影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带有一定门槛的电影,他是一部慢节奏需要沉下心静下心安静的去看了一部电影,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片,他的节奏背景音乐音效等等的都没有多么的出彩。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导演为你再讲一个故事。

    而我作为观众安静的专心的去看完这个故事就好了,如果要是想要看大制作,想要感受震撼的效果,那我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也不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他不属于这类观众。

     5 ) 剧本配不上影像,彭于晏配不上张艾嘉。

    能看得出导演温仕培阅片量很大,片子里时不时能看到NWR、锡兰、阿基等诸多欧洲大导的影子,但我很难看到温仕培自己。当然,能把这些导演的东西都学得有模有样,这也是非凡的才华,甚至足以炫技,对于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要一个年轻导演处女作就有自己的风格,太严苛了。但是,作为影迷,我始终还是期望中国能出更多有自己风格的导演,而不是出现一个又一个一门心思向戛纳的欧洲电影好学生。

    回过头来说,作为“学生”,温仕培是合格的,他的影像已经展现出了相当高级的质感,我很喜欢彭于晏夜晚开车撞到人那场夜戏,光打得相当好,还真有几分NWR和锡兰的气质。这至少说明,他的审美是有水准的,也能说明,他初次做导演,技术的完成度也是有掌控力的。

    但影像上越有质感,观影过程中我就越觉得可惜。影片片名叫做《热带往事》,但事实是,我只看到了“热带”,却很难看到“往事”,或者说,看完这部电影,我记得起“热带”的模样,却很容易就忘记“往事”是“什么事”。

    所谓的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在这部电影里其实起到的作用都并不算大,这样的叙事技巧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快感,甚至不会给观众带来“观影困扰”,导演似乎想要给观众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来让观众拼接,但事实是,这些拼图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根本不具有迷惑性,成功拼接起来也不会让人产生任何兴奋感,这一切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本身实在是太弱了。

    影片的核心反转,是彭于晏以为自己撞死了张艾嘉的老公,所以心怀愧疚和负罪感,但事实是张艾嘉的老公死于枪杀,而这个枪杀又带出了一大袋现金的下落。

    这样的戏剧点,包括影片最后的结局,美国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都用过太多次了,类似的故事,约翰休斯顿他们拍的不愿意再拍了,说故事“过时”也好,“老套”也罢,总之是很难让如今的观众感到兴奋了。

    更致命的是,影片前后段人物的行为是存在着割裂的,影片从彭于晏发现那一袋钱开始似乎进入了高潮,但我们却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全新“麦高芬”的出现,让影片变得四不像了,你以为这是个犯罪片,它拍得像是爱情片,你以为这片的调子就这么文艺了,它又突然化身动作片了。

    彭于晏这个角色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观影时,我试图跟随彭于晏这个角色进入这个故事,但我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的身上是缺乏真实感的,这是一个创作者假定出的“完美工具人”,导演完全通过他的情感动机来驱动故事,却忽略了其可信度。

    导演可以用一句“人是感性的”来解释一切问题,但这样的解释应该由剧本来完成,让电影自己拥有更强的说服力。

    全片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莫过于张艾嘉的出演。张艾嘉真是华语影坛的宝藏,这样地位的电影人,早已功成名就,还愿意一次次地去帮助一位又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实在是令人钦佩。有她帮忙,真是这些年轻导演的福分。

    更何况,张艾嘉的气质和演技,在华语影坛都是独一份的,也只有她,在这个年纪,还能时常流露出少女般的眼神,而那种眼神又藏在极成熟的外表下,更增添几分风韵。

    有些遗憾的是,这样的女演员,不是彭于晏接得住的,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努力反而做作,看他在《热带往事》的表演,我想到了邓超在《影》里的演出,同样非常努力,同样差了几分浑然天成。

    我看片时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审查,温仕培是否会把《热带往事》拍成一部情色片呢?这不是猥琐男的低俗幻想,我很认真地觉得,影片拍的最好的正是彭于晏和张艾嘉之间情欲的流动,那是若有若无的,属于热带的性幻想。

    另一个假设是,如果是章宇来演彭于晏的角色,是否会好很多?

    但“好很多”的前提是,剧本也需要好很多才行。

     6 ) 个人简评

    也是猛不丁华语片就又出现这样一位青年导演,《热带往事》是足够为其打开声名的才华之作。整部影片沉浸在声光色的个性表达中。对比赏析的话,导演的美学追求与实现力,比李霄峰(《灰烬重生》)活一点,比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少点雕琢痕迹,更自然些。影片的配乐和音效很突出,全程比较躁动,甚至片尾都放起Disco。枪声是最突出的,几次开枪都很有震慑力。(溅一脸血的七管手枪就不必说了,配合那句“我不要了”,笑懵。)动作设计亦在声效配合下独具一格,如王学明和杀手搏斗,从老警卫的听到的二人嘶喊殴斗声,几乎已是很具象了。

    影片背景是九十年代,广州,说年代还原好不如说景取得好。这些旧房子气质真是迷人,咝咝忽闪的灯管也恰好烘托情境。不过热带燥热潮湿的空气,说实话并不太能扑面感受到。而更像一种亚热带夏天的感觉。

    影片很流畅,很稳。并没有融入太多社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得失对立,再或梦呓般现实模糊。是比较写实,在浪漫文艺气包裹下的写实。蒙太奇比较随性,不同人物视角回放一次。却不觉痕迹。监制宁浩早期《疯狂的石头》里也有类似处理,到今天电影技法已精致太多。尤其那段上帝视角对王学明停车后的场景回放。彭于晏在那辆松花江旁的一幕,调色滤镜太美了,很像一幕陈旧的录像画面,但情境又迷人。

    演员的话。彭于晏似乎没太多可讲,感觉他也比较沉浸人物状态。张艾嘉状态感觉不错,她这个角色小20岁的演员大概也是可以演的。王砚辉原以为戏份会很重,结果工具人就算了,追杀手一段又莫名露怯,前后也没有再深入交代,感觉比较奇怪。对章宇期待是最大的了,因为他那张单人海报,戴墨镜盲人歌手,实在太有戏了啊。真的好羡慕他,现在简直成了戏点集一身的型男。我好想要一张他的单人海报,跑了几家影院也没讨到。

    很喜欢电影“燥热狂欢,凶猛上映”或“高温预警,袒露真凶”的宣传词,但想率先点燃这个暑期档,似乎热力不足。这个夏天和电影似乎还都没真的燥热起来。

     7 ) 就这?

    #电影 温仕培《热带往事》 只有结构稍微成熟点,其他的地方并不出彩,不及它同类型电影《白日焰火》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如《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五分之一。 OK,现在让我们来复盘一下。 开头是一个挣脱了缰绳的牛和漫无目的的丛林长镜头,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能召回前世的米波叔叔》的风格,这个开头令我惊喜,我以为后面会出现阿彼察邦的魔幻风格,但事实很让人失望,牛这个意向在电影一共出现了4次,每一次犯罪前就会出现牛,但是通篇下来,我只感到导演有种想讲但是总是没讲出来的感觉,这个牛就是其中一例,下面关于歌的也是属于这种情况。《热带往事》,英译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在片子里出现了3次,分别是第39分钟——张艾嘉一个人在家里放着歌、第57分钟——章宇在说完话之后站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第一个小时21分钟,保安在电视里看章宇的演唱。和牛一样,每次这首歌出现,后面就会发生一些转折,歌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是寂寞?是孤独?我是没搞懂,可能是装得更深沉吧。 下面说些手法上的东西,画面的颗粒感很重,故意为之,但是为何故意为之,想来想去大概是想让某些片段(诸如闪回)和整个影片更分离,更有“感觉”。张艾嘉接电话的镜头剪接并不流畅,从特写剪到背后已经构图好的中远景再突然剪到特写,然后再挂掉电话,还不如从中远景那就挂掉电话。张艾嘉去警察局认领尸体时看到尸体立马转头哭了两秒,实在是狗尾续貂,看到尸体时直接切下一个场景就可以了,因为下一个场景就是表现张艾嘉的伤心之情的,多余多余,真是多余。 彭于晏扔尸体时的配乐差点把我耳朵都震聋了,俗,俗到透顶,打架时又搞声画对立,想学库布里克,唉,一言难尽。 整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结构了,倒叙和闪回,这点处理得稍微能看一点。 我在想,如果金基德还活着,他会怎么拍这个题材,如果是金基德的话,会更冰淡,他不会搞牛,搞音乐,但是他足够清晰,会像一把刀一样,直插进中心,刺痛每个人的感官,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搞到最后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 很多人夸灯光,拜托,为什么灯光搞得这么花花绿绿,难道你们没想过吗?结尾居然都出现了毕赣的姑父了,这答案还不显而易见嘛!说来也难过,毕赣的姑父这个小彩蛋算是我今晚唯一的惊喜吧。

     8 ) 《热带往事》:华语黑色电影新一章

    01

    《热带往事》上映了,它强悍的视听设计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

    不过,看到片头的“坏猴子”标识,懂行的人也就明白了,这是宁浩主导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又一个成果。

    该计划自2016年诞生以来,经过几年运作,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其特点有三。

    2016年,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正式启动。

    第一,发掘新人

    在该计划已上映的四部作品中,就有三部是新导演处女作。包括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申奥的《受益人》,以及此次温仕培导演的《热带往事》。

    其二,资源扶植

    这种扶植不是简单地前辈提携后辈,而是提供一种“平台级”服务。特别是凭借宁浩及其坏猴子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帮助新导演获得更优质的创作资源。

    就拿《热带往事》来说,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都堪称豪华。

    主演囊括了彭于晏、张艾嘉、章宇、王砚辉等实力派;幕后更有杜笃之、朱琳等业内大咖助力……对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梦幻配置。

    《热带往事》拍摄现场,监制宁浩和导演温仕培正在盯着监视器。

    其三,类型多变

    如果把整个72变计划看成一盘大棋,你更能看出宁浩的野心。他不止要出几个作品,推几个新人,更是要藉此带领一批年轻人奋力拓展中国电影的类型疆域。

    就已公映的几部作品而言,每一部都截然不同,且都是当下电影市场极为稀缺的“复合型”商业类型片及创作方向:《绣春刀Ⅱ:修罗战场》是有历史片格局的武侠片,《受益人》兼顾了犯罪、喜剧和爱情三种类型,《我不是药神》是类型化的社会写实文艺片,而《热带往事》则是以艺术探索为着眼点的犯罪片。

    《热带往事》还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它不同前三部,而是跳脱出了类型片的窠臼,去完成一种更深入电影本体的探索。

    02

    从艺术维度再看《热带往事》,我们可以把它和《暴雪将至》《暴裂无声》《南方车站的聚会》以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影片放进同一作品序列。

    为何如此?

    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底色。这一底色,正是近年来华语电影悄然兴起的一股“新黑色电影(Neo-noir)”浪潮。

    近年来中国影坛里出现了一支数量不多而品质精良的新黑色电影队伍。(图为《暴裂无声》剧照)

    作为犯罪片的一个亚类型,“黑色电影”通常描述的是“个体因欲望而导致的堕落”。

    借由这一类型,创作者可以深入人性最幽暗的部分,去探讨深刻的存在主义议题;同时在外在上,这一类型又为影像调度、美术造型、光调设计、空间布局等提供了极致的发挥空间。

    这是近些年一批优质而严肃的中国青年电影人的集体追求,也是他们与国际影坛题材、风格潮流同步的体现。

    而在这一次的浪潮里,《热带往事》显得更为单纯直接,导演的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把一个简单故事以复杂的方式讲出来。换句话说,它是一部关于“视听语言本体”的电影,它雕琢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写就故事的那支“笔”。

    章宇饰演的盲人歌手唱了一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致敬了华语经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被戛纳选入“特别展映单元”——因为戛纳向来最注重的就是艺术探索,而我们看《热带往事》,也应该着眼于导演的视听技法,看他如何利用影像、声音、剪辑……营造奇妙的体验。

    03

    下面我就想从剧作结构、文本暧昧性、情绪塑造三方面来拆解这部电影。

    首先说“剧作结构”。

    《热带往事》的故事其实不算太复杂,讲的是由一起车祸牵连出的一桩凶杀案。

    如果按正常时序讲,这个故事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导演故意将时空打散、重组,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常复杂。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包裹在影片最外层的是个“回忆体”的结构,主人公王学明(彭于晏饰)在出狱前一天,开始了对整个案件的回忆。由这个大括号框起来的,就是具体的“回忆内容”,又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车祸当天发生的事;第二条线是之后发生的事。

    电影从主角王学明(彭于晏饰)的视角出发,延伸出了几条叙事线。

    细看之下,这两条线又各有不同。前者由于信息大量缺失,除了王学明的回忆外,还掺杂着他的梦境和想象;而后者牵涉人物众多,除王学明,还插进了陈耳警官(王砚辉饰)、梁太(张艾嘉饰)、女友(姜珮瑶饰)等人的视角,共同构成对真相的“注解”……

    由此,影片形成了“一外两内”的三线结构,而画面不断在这三条线之间跳跃,结构起整部电影。

    听起来有点复杂?

    影片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此。导演利用剪辑点的设置,巧妙地将三条线勾连起来,使观众在时刻保持悬念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

    具体说,勾连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通过“标志性声音”来勾连。

    比如车祸当天,导演特意安排了一段汽车广播的声音,是主持人在宣布乐透号码。

    这段声音起到两大作用。第一,提醒作用。每当观众听到它时,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案发当天的事;第二,这串中奖号码同时又起到“时间刻度”的作用,比如之前念到“第四个号码”时,画面切出,等过段时间再回来时,广播正在念“第五个号码”,由此组接起剧情……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导演正是反复利用这串号码,不断跳前跳后、错进错出,一点点拼凑起了案发当天的故事。

    第二类是通过“标志性画面”来勾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主人公王学明脸部状态的变化。案发当天,他的脸是干净的;案发后一段时间,他蓄了胡子且鼻梁有伤;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打架,他的眼角和嘴角也都有了伤口。也正是利用脸部状态的不同,导演直观地告知观众当下是什么时间的故事。

    王学明的脸,起到的也是“时间刻度”的作用。

    王学明的脸上带伤,这是车祸刚刚发生之时。

    类似设计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言。

    这也是《热带往事》最表层的一个观影乐趣,就是通过导演提供的剧情碎片,在脑海中拼成一个完整故事,而每个观众得到的答案又可能不同。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效果,也就是下面要着重讲的:文本的暧昧性。

    04

    在文本上,《热带往事》留足了解读的空间。

    这一方面是通过上述“非线性叙事”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情节上的大量留白,制造出暧昧的效果。

    最明显的例子是,片中的死者老梁究竟做过什么?被他锁起来的那一大袋子钱,是哪来的?他和杀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些在一般犯罪片里通通属于最核心的悬念,但在这部电影里却被彻底留白。这也为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阴影。

    再来,王学明是不是杀害老梁的凶手?

    这也是个说不清的事儿。

    不可否认的是,老梁的尸体上确实有两处枪伤,但这依然没法证明,他不是被王学明开车撞死的。

    王学明主动接触受害人的妻子梁太(张艾嘉饰)。

    还有,梁太和丈夫老梁的关系到底如何?

    我们知道,他们的儿子是因老梁漏接了电话,未得到及时医治而死,这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老梁临死那天,他们究竟为什么而争吵,以致于气得梁太说出“你最好死在外面别回来了”这样的狠话?

    在这些说不清的关系里,又是否隐藏着真相的另一个版本?

    如此种种,影片透过大量模棱两可的叙述,一寸寸瓦解着整个故事的封闭性。

    更不用说,整部影片实际都来自王学明时隔八年后的“自白”——他自己一开始就说,“犯了什么(罪)进来(监狱)的?”每次讲都会讲得不一样。所以,这个不可靠的当事人的不可靠的回忆,也是影片最大的一处暧昧性所在。

    观众所看到的所有故事均是由王学明讲述,这是否是一种叙述性诡计?

    那么他的回忆是真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回忆只是他出狱前为寻求自我解脱而在潜意识里拼凑出来的?就像《记忆碎片》里的主人公所做的那样?

    这些问题,通通没有结论。

    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文本,接下来第三部分的“情绪塑造”,才显得尤为重要。

    05

    电影中的情绪是最难拍的,而《热带往事》又恰好是一部充满情绪张力的电影。

    抛开那些复杂叙事,这部电影实际在讲:一个负罪之人的自我救赎。

    主人公王学明开车撞了人,弃尸逃跑,因心怀负罪,他开始接近死者的妻子,并由此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整个过程里,导演始终在用视听语言外化主人公的内在情绪。具体可总结为:一个基调,四个阶段。

    先说一个基调。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有个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就是“躁动”。

    这种躁动不止来自燥热的天气,更来自主人公内心“灼人的秘密”。

    于是表现在影像上,你会发现,影片用了大量过曝、虚焦的画面,营造出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据说摄影师甚至给镜头套上了丝袜,以增强画面的躁动感……

    电影使用了浓烈的色调和布光,来营造燥热的氛围。

    这是全片的大基调,而在此之上,主人公的情绪经历了前后四个阶段的转变,分别是“犯错、负罪、坦白、解脱”。而每次转变,都辅之以精准的视听语言。

    首先是第一阶段,犯错。

    那是案发当日,王学明把尸体推下土坡时,原本照在他脸上的灯光,瞬间熄灭,他的整张脸一下隐没在黑暗中。这一由明到暗的转场,也象征着他的内心已堕入深渊。

    紧接着是第二阶段,负罪。

    王学明逃离现场后,整日活在负罪感当中,他的意识总是不断回到案发当天,重历自己犯下的罪。

    最精彩的一场戏,就是王学明借修空调的名义第一次走进梁太的房间,看着悬在头上的钟表,他瞬间陷入回忆,车祸当天的场景一一浮现。等画面再次切回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钟表的指针竟然丝毫未动。

    张艾嘉凭借精湛的演技赋予了梁太这个角色更多的层次。

    这一连串调度精准地呈现了王学明的处境,他是个被困在罪恶记忆里寸步难行的人。

    下面是第三阶段,坦白。

    经过一番挣扎,王学明终于鼓足勇气向梁太坦白。

    那是在墓地,而梁太告诉他,老梁其实死于枪伤。那一刻,乐队奏着欢快的旋律从车前经过。

    这一幕直接致敬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只不过《牯岭街》是用一段激昂的军乐为一场失败的告白助兴,而《热带往事》中墓地里的欢快旋律则奏出了王学明内心的悲喜交集。

    到这里,王学明本可以彻底抽身,不再过问这件事。但最终,他选择继续追查事情的真相。

    陈警官(王砚辉饰)也在找寻受害人老梁的死亡的前因后果。

    因为此时的他已由一个被动等待审判的人,蜕变成了一个自我裁决的人。尽管在法律层面,他并没有真的“杀人”,但他内心的良知却驱使他去救赎自己萌生过的恶念。

    也正因如此,影片结尾,他才迎来了真正的“解脱”。

    只见走出监狱的王学明,再次回归了当初的干净模样,他开始纵情奔跑,跑向阳光深处,而镜头始终温柔地追随。

    那一刻,他终于逃离了“罪恶记忆”的牢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06

    由多线交织的剧本结构,制造出充满暧昧性的文本,再经由光影、镜头调度、配乐、动作设计等元素来呈现人物的复杂心理,由此,《热带往事》构建起自己独特、自洽的美学系统。

    准确说,它就是一部“视听体验型”的电影。它不以故事作为邀请,而是以视听语言作为入场券。

    而温仕培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敢这么去“玩”,也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体现他的创作胆识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背后的有力制片团队给了他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导演温仕培、监制宁浩、演员王砚辉(从左至右)正在监视器上观看拍摄片段。

    可以想见,如果把他这一套视听技巧,用在一个更纯熟的电影文本上,势必能迸发出更强的力量。

    中国电影市场应该给予更多新导演探索、试错的空间,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不需要下一个宁浩、下一个毕赣,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有标新立异的新导演站出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短评

    其实是能看得出导演对视听氛围构建和角色心理外化的构思和执行能力,尽管比较零散细碎,还没能成为统一连贯的整体性风格,但单拎出来每场戏都很能打,也是得益于整个制作团队(单是声音指导就坐拥杜笃之+李丹枫),让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昂贵(很羡慕了)。可以想象如果是个更小体量和规模的项目,最终效果或许会更好,尤其他这个方向是欧洲市场以及戛纳电影节想要在东亚类型电影作品中探寻的风格化视听尝试(评分掉那么快再多说一句:无论再怎么不完美这也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Cinéma)创作,比一年内大多数国产电视质感院线片都更值得去电影院看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作为新人导演还是可圈可点的。张艾嘉是中国于佩尔吧,永远的少女。彭于晏快瘦成张震了,有几个狠戾的片段不错,可惜还是演了正面角色,状态还不够极致。配乐很强劲,视觉风格不及《南方》,滥用柔焦没有重点。最大问题还是剧本,后半段几乎没有人物塑造,功能性地完成情节推进。(剧透预警:要我改剧本,就完全写成张艾嘉和彭于晏的爱情故事,把悬疑凶杀弱化成背景,彭于晏一直不告诉张艾嘉自己撞了人,但张艾嘉从蛛丝马迹里猜出来了。他们一直不捅破窗户纸,用对方填补自己的孤独。若干年后彼此轻巧地说出来,哈哈一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对方知道些什么。这才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好吗!现在我都不知道彭于晏在lonesome些什么。)另外就是“热带”元素太单薄了,高温和大雨用得很平庸,起码整点大虫子什么的吧。

    9分钟前
    • 傅尔曼
    • 还行

    不止是所谓新导演的炫技,确实视听上的很多处理很喜欢,整个观影过程也很享受,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甚至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个半成品。期待导演可以接一个更好的剧本,至少是拍一部更完整的作品。

    14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我到底还要忍受多少打着风格化的旗号各种拼贴大师作品元素的四不像?那些号称前途无量的新导演就没有一点别的东西可以拍了吗?连基本的人物都不会塑造吗?连基本的故事都不会讲述吗?宁浩培养他的目的是毁灭中国电影的未来吗?导演是不是随便拉了几部早期北野武以及朴赞郁的电影就以为自己会拍类型片了?我都以为“内容空洞”成为新导演入行的第一标准了!

    1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确实是Wild Bunch喜欢的那种中国电影,虽然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导演意识非常强,声音尤其出彩,一直用声音去还原男主角在极端情境里的极端情绪。这部电影表面上是用类型片化的犯罪故事来包装,但导演的野心却在如何借助视听技巧去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他用男主角的回忆重新构建叙事,用情绪来主导故事,重回记忆现场,湿热的环境,低照度的摄影,霓虹灯色的打光,加上时刻跟人物心理变化同步的声音设计,都在强化导演一心追求的那种风格化的叙事。片子跟《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个类型,不过刁亦男雕琢于复杂的视听调度,温导是如何用视听技巧手段去辅助并强化叙事。对于这个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视听语言探索永远比故事更好看。当坏猴子遇到这样的新导演,化学反应还是挺奇妙的,宁浩竟然让新导演这么玩。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氛围到位。但我想看相差二十岁的风韵美寡妇和健硕修理工汗津津的暧昧故事(。

    24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我只想说,这个片值得一个戛纳。IMAX大银幕观影,是我今年以来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最大惊喜。黑色电影的味儿太正太纯,this is what we call CINEMA man!电影前面部分,彭于晏和张姐的情节稍嫌俗套和平吧,但是整体渐入佳境,枪杀线出现后,真是完全吸引我注意力。上世纪90年代混乱飞地的广州,凶悍冷血的杀手,带着致命钱财疲于奔命的男主,美术的还原感以及摄影呈现的电影氛围太厉害了,甚至让我联想到第三人和M就是凶手。各种街巷枪战都拍的很好,还有最后一段在红白蓝塑料棚的街市里的追杀戏最是精彩。剪辑也很有想法,时间线倒来倒去但却不失清晰。更难得的是,这个片不是装腔作势的空洞霓虹灯美学,里面还有很鲜活的广州市井人物的呈现以及几处好玩的冷幽默。也许剧本的前面部分和人物塑造可以更好,但温导是真的会拍电影的人,值得大银幕观看!

    29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力荐

    你以为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式的犯罪片,其实是《继园台七号》般的伦理片。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每个片段都很好,但就是连不成完整的故事,导演的各种花活儿实则是露怯的表现,孱弱的剧作往前无法推动,只得不断倒回,多视角叙事的解谜快感一次两次还行,不断重复就是黔驴技穷了,就像一篇无话可说的作文,只能用华丽的辞藻和啰嗦的语句来凑字数。

    30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硬不起来,就是这种感觉

    34分钟前
    • 假塑料树
    • 还行

    犯罪线好难看,还不如拍彭于晏为了赎罪和张艾嘉(在暴雨天、潮热的凉席上)疯狂做爱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我可能这辈子都不喜欢上宁浩的“坏猴子”计划了。剧本孱弱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结构剪辑的也非常老套,在风格和打光上和“最后的夜晚”至少差了十万个“南方车站”,彭于晏就算瘦成约翰尼德普和中年版吴彦祖也没办法掩饰他不会演戏的事实。如果瞎子和影子杀手要是都是章宇演的话,或者维修工和未亡人还能有更进一步的故事,可能我还可以再给一星。哦对了,声音很棒,配乐也还很不错,lonesome tonight完全没有发挥意义。不过应该庆幸,半老徐娘(褒义)的张艾嘉延续了当年山河故人的风韵犹存,中年女演员的戏路,因她而美丽。最讨厌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叠印一次还可以,连续叠,再加上太刻意的蒙太奇,看的我真的是emmmm…

    38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打五星是因为彭于晏。说回整部影片的话,确实不是商业片的路线,时间线很跳跃,镜头也是比较近。彭于晏一直在“被溅一脸血”,就没干净过...

    39分钟前
    • 飞蜥跳跳
    • 力荐

    亚热带潮湿躁热的广州与暗红色调里的噪点,视听是享受,坐在第二排仰着头更容易恍惚。为了去看张艾嘉,果真,好到不留痕迹,完完全全融化在角色里。也真的好美好美啊…那件非常港的连衣裙,午后闷热的房间,呼吸间的韵味,你知道我有多想同她暧昧。似乎银幕上很久没有出现这样无法定义的女人了。五六十岁,有过家庭,经历过失去,某种寂寞的欲望感蔓延在每一处神态、眼角、发丝,却似乎唯独不悲伤,“我哭不出来”,或许装着隐秘的心事在生活,让人忍不住好奇又猜不透她的过去。只有孤独,怎么可以一个背影就看到孤独的具象,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旋律随着她一次次出场,最后真正地落到她身上了。只是似乎不能当犯罪悬疑片看。电影一八年拍完等了三年才上映就知道,是不是也不能怪故事不太完整了。

    44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推荐

    新人导演驾驭这样的卡司、体量和类型,最终效果非常好了,在大银幕上看,好像是一部成熟的老电影。尤其是能在众多前辈参与的情况下依然保有自己明确的导演风格,在影像和声音方面的设计特别突出,搭建出了能够支撑起所有情绪、氛围、触感的类型框架。在一众依靠剧本杀出重围的新人导演里,这种完全属于电影属于大银幕的导演,值得更多的鼓励。

    4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标记想看的第800天,千呼万唤始出来,片名、风格和氛围最亮眼,没想到张艾嘉会是这样的,潮湿暧昧,皱纹、发丝、衣服的质地都是韵味。彭于晏瘦脱相竟然比健身房里的样子顺眼。如果章宇演彭于晏的角色,彭于晏演王砚辉的角色,仁科演章宇的角色,是不是也很好玩,叙事可以再打磨。看到王砚辉的时候突然笑了,国产犯罪片定律之一:必有王砚辉,他一出现就觉得亲切了,期待早日组成王砚辉犯罪片宇宙。

    48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不洗澡的彭于晏也还是让人想睡。

    49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彭于晏,章宇,南方,犯罪,拥有一切我感兴趣的元素,却没能拍出一部我感兴趣的电影。

    54分钟前
    • RIPPER
    • 还行

    建议电影院不要把空调开那么低了,我还以为我在看冰雪奇缘。

    58分钟前
    • 侍酒郎
    • 推荐

    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80/100,承继着新黑色电影的灵魂,从湿热的雨林地貌延展至色光斑斓的旧城景观,困兽怒吼般的底噪环绕乏力的躯体,带来持续而均一的审美体验。当然是感官体验压过叙述的电影,困乏、失聪或眩晕得已被风格化呈现。又恰是因为南方难耐的燥热,巨大的不安才嬗变成幻觉驱动着人前行。

    1小时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