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革命者

    革命者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成泰燊,彭昱畅,李九霄,韩庚,梁静,马少骅,白客,秦昊,于谦,孙浠伦,章若楠,辛云来,朱梓瑜,张承,周杨洋 

    导演:徐展雄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保密局的枪声

    • HD

      代号213

    • HD

      雾都茫茫

    • HD

      药1981

    • HD

      五号机要员

    • HD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 HD

      开枪,为他送行

    • HD中字

      人吓鬼

     剧照

    革命者 剧照 NO.1革命者 剧照 NO.2革命者 剧照 NO.3革命者 剧照 NO.4革命者 剧照 NO.5革命者 剧照 NO.6革命者 剧照 NO.16革命者 剧照 NO.17革命者 剧照 NO.18革命者 剧照 NO.19革命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还有38小时。此时,我党各方力量仍在积极组织着对他的营救行动,而敌人也在千方百计对他施以酷刑,但依旧毫无进展。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守常先生施以新刑,而关于守常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拉开帷幕……

     长篇影评

     1 ) 心如止水

    1.感染力不够,这种片子不应该抑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抑或感受到革命的热力量(或者那种坚定/坚持),可惜两者都没有,全程平平淡淡(至少我是这样的)。看这个不如看预告片,或者去B站随便找个混剪都比它好看且有逻辑。 2.时间线过于杂乱。全篇以李大钊先生即将被处以绞刑为原点,开始穿插以各种雷同且毫无感染力的故事片段,1918到1916到1922到1920到1917到1923(大概这么个逻辑),要是不认真读旁白都不知道演的啥。空间裂缝都没你这么不稳定。 3.人物杂乱,选角极其有问题。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容易出戏,要么气度完全脱离原本的角色。大多数兼而有之。而且,同样也是“不看旁白也不知道演的啥”,完全没有代入感。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也过于刻意、呆板、单线,一点也不饱满。每一帧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的艺术处理”。lhl义愤填膺:“这不就是贺岁广告片,品牌方都想好了——中国银联”,太对了。 4.故事全程靠旁白推进。演一小个片段,然后花长篇大论告诉我发生什么,我来电影院读书了? 5.有些镜头的确挺好看,但是绝大多数的光影过于夸张。(我的理解)光可能是要代表希望、未来、光明,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全程亮的眼睛都快瞎了,好比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被调到最大,excuse me?此外,关于枪声的音效可以响得把我从无聊的呆滞中吓醒。 6.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看完只能说觉醒年代yyds。 剧情、人物、演技、台词、拍摄手法以及各种细节都几近完美[强]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的形象简直刻在心里。

    补充一下:①本身并非专业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写个短评,字数太多了系统建议改成影评就同意了,没想到获得了那么多的浏览量。我这影评和其它那种语言优美、“情真意切”的影评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就是简单的个人吐槽向的评价。②评价内容也很主观,但是也算是真实感受。不喜欢可以,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人身攻击。

     2 ) 一朵美丽的白莲花

    不说这是李大钊,我还以为是民国白莲花外传,够圣母够纯情就是不够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旦所有帮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无策,啥都不会干。比如煤矿事件,本来倒叙就看得人一头雾水,然后主角几句话就煽动工人反抗,这就罢了,结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铁轨?我看不懂,这是在赌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吗?工人躺铁轨的时候主角去了哪里?合着就煽动别人闹事自己躲在后面呗?后面的三一八惨案中也是类似。对面军警明明有枪,结果偏偏无脑上前冲,真就赌对方不敢开枪?好,你说热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赌命,那为什么军警开枪的时候主角不在现场?要知道,虽然当时主角被打到头后为人所救,但军警开枪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了,说明他其实是可以行动的,但他就是站在窗边看着进步学生一个个死在军警枪下,一点表示都没有。面对枪林弹雨,学生们还在反抗,还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现激动一点,不说扑上去救人,哪怕喊几句快跑也行啊!但没有,一点都没有,主角就这样冷静地站在边上看一地死伤,然后得出结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说实话,医院里任何一个学生都伤得比主角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主角只负责嘴炮输出,全无半点策略,对学生用完即弃,没有一点人性情感,整个人物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怎么共情?起码陈独秀还知道冒着坐牢的风险亲自去撒传单,这主角做什么了?说要深入群众,就是穿得干干净净地去搭草棚?学农下乡都比这辛苦吧?确定不是去给农民兄弟添乱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乡下宣传干革命,举红旗,还一呼百应,好歹给个像徐阿晨一样的由头吧?那个年代目不识丁麻木的中国人要真这么容易被人煽动的话,革命会这么辛苦吗?真的,太奇怪了,感觉就是两嘴皮子一碰闹革命,而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主角气节的被捕的段落却没有。审讯审了个啥?看着也没怎么被用刑啊?最后赴死的时候每个人看起来都比主角糟,尤其还有个女同志,看着让人揪心。本来还以为她至少会有个名字,以体现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愣是没有。主角的回忆里明明是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为什么片头是三个儿子?小儿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主角真是人生处处皆外挂。孙中山、陈独秀、二十八画生等自不必提,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配合主角做事,为主角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说李庆天,看完全场也没发现主角带给他什么影响。你说两个人有前缘,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没发生吗?就是庆子送了碗饺子,两个人唠上了。难道庆子是因为看出此人与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来攀高枝?本来人物一开始登场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真反派,结果特写一拉近,嚯,这圆润貌美的侧脸,压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无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义啊!另外还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场是三一八惨案,你说被主角的演说激励去救人也就罢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杀出来一段偷药的回忆呢?看不懂啊!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吗?

    总之本片各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导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当然,本片也并非全无亮点。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还算比较理想。虽然主视角来自于唇红齿白软萌可爱的张酱(?),但因为起承转合相对完整,实属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观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协会联合起来罢工请愿的片段堪称一大泪点,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庚演的反派。尽管电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对两党联合的动机,让反派和主角的无脑赌博显得很突兀,但那种阴鸷诡谲似笑非笑的冷漠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起码一个能给正派带来巨大死伤的反派就应该是这样残忍的。

    总而言之,两颗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创革命电影,但和李大钊这个人物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3 ) 《革命者》:多研究些主义,少用点蒙太奇

    前言

    由于上周加班,没赶上首映,结果到了这周发现积攒下《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三部主旋律电影。看哪个呢?我挑了豆瓣评分最高(7.5)的《革命者》。

    结果,还是失败了。

    我不是说这片从头到尾一无是处。它的摄影、它的表演,都无可指摘。但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它在内容上,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片,讲通顺一件事儿了吗?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片,讲明白一个人了吗?

    没有。形式大于内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

    一、“创新”了叙事,混乱了内容

    许多年以后,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等待绞刑时,将会想起轮船抵达故国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电影采用的其实大略就是这样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讲起他的故事。不得不说,虽是模仿,但模仿得还是很巧妙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对李大钊生平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他在狱中时,其他人与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把他人生重要节点带出来。二是通过预设他的结局,让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竟然是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的?!先是1916年李大钊回国,然后跳到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钊领导游行抗议外国人杀人(张学良记忆引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钊从《晨钟》离职后和乞丐一起洗澡(庆子记忆引出),接下来跳到李大钊1922年拜访孙中山、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蒋介石记忆引出),然后是1926年李大钊领导“三一八”抗议(赵纫兰记忆引出),后面又回到李大钊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陈独秀出京……

    我实在是很费解,这是《记忆碎片》,还是《致命魔术》啊?诺兰的片固然难懂,但其中是有固定的逻辑可循;而本片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的排列,是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即便有某种逻辑,这样排列有什么意义?能比按时间顺序排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李大钊的成长和发展吗?我想这应该是对历史传记片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吧?

    说实在的,从中我只能看到一种创作逻辑,那就是:最近献礼片有点多,这些人和事儿讲得有点儿滥了,又有《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所以必须搞点儿事情拔高一下自己了。还有什么能比“非线性叙事”更能体现自己水准的呢?不,“非线性叙事”也有点儿LOW了,咱来个“散点性叙事”,更牛掰。

    这些“散点”间的连接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做些PPT,打上字幕就可以了。像在讲述各地共产党小组成立时,背景是一堆黄金齿轮转啊转的动画,加上一条又一条字幕说谁谁在哪哪创立了共产党小组,持续了足足十几二十秒,尬得飞起,可能还不如B站一些UP主做得好——人家至少还知道配地图。此外,每个李大钊的人生重要节点,前有字幕做背景介绍,中有字幕做场外解说,后有字幕做归纳总结——那我要你这部电影干什么?

    二、渲染了神性,忽视了人性

    历史传记片应该尽量褪去传主在历史上或者书本上的符号化形象,还原他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的形象,这并非是不要那些符号,而是唯有这样才能使他身上那些符号更加合理可信。而本片对李大钊的塑造,完全是一个符号化的圣人形象,三大特点:慷慨激昂、体恤众生、视死如归。我们在这里面很难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吃过几次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种鸡血拉满的工作状态。其实有这些倒没什么问题,但是只有这些就是不自然的,会显得人物很虚、很浮、很漂。

    随便举几个其他作品中有生活的例子。《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因为拿不出钱带孩子出去吃饭,只能骗他们说吃肉有害健康。《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上大号时得知要给掌玺大臣(the Lord Privy Seal)回话,便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令人回复“我被封印在了厕所里”(sealed in the privy)。通过这些桥段观众是能感受到,噢,这些“大人物”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不过这些在《革命者》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不是故事,只是对书本上的李大钊的一个情景再现。

    三、用够了蒙太奇,没讲清楚主义

    其实蒙太奇和主义本身没什么联系,把它俩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我觉得很讽刺:这部电影能运用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剪辑手法,却没有讲清楚李大钊到底是秉持一个什么主义。

    先说蒙太奇吧。由于本片要不停地闪回,蒙太奇是必不可少的。但本片的蒙太奇含量多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不光是围绕李大钊运用了大量蒙太奇闪回,围绕蒋介石、孙中山也用了很多。比如镜头给到蒋介石时,剪了一堆“四一二”的镜头接进去。这个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四一二”跟李大钊入狱也有点关系。但有的时候,蒙太奇的运用是没有逻辑的。在镜头给到孙中山时,有必要把宋教仁遇刺的镜头也剪进去吗?将这两件事剪在一起的逻辑是什么?是1913年宋教仁遇刺,导致了1922年李大钊拜访孙中山吗?

    再说说主义。李大钊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讲清楚他所秉持的主义是很有必要的。我印象中,电影里唯一一处提及李大钊政治思想的情节,是他阐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民生是目的,民族是手段,民权是方法。”

    这段表述有点奇怪,它的意思似乎是:民生是目的,是最重要的,而民族、民权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方法。但问题是手段和方法在这里难道不是同义词吗?政治宣言一般删繁就简,同一个意思何必要拆成两个不同的词来说呢?

    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段表述来源于李大钊1924年5月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章:《人种问题》。原文说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民族主义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至于民权主义,乃运用民生主义的方法。”

    所以李大钊的意思,第一,民权并不是“达成”民生的方法,而是“运用”民生的方法。第二,民生虽然是三民主义的目的,但民族才是当前三民主义最主要的问题,这一点从这篇文章被命名为《人种问题》也能看出来。比起三民主义改善民生的作用,李大钊更关注三民主义在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斗争中的作用。后来他在1926年1月《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干脆称:“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那么,电影中把李大钊的原话这么一“稍加概括”,把这两层意思都概括没了。这并非我吹毛求疵,只是政治表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咬文嚼字、慎之又慎。否则,既是对提出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听众观众的不负责。

    此外,李大钊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一生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奇怪的是,电影却并不去展示这些思想,反而去“深入挖掘”他的另一个影响没那么大的思想(还没挖明白)。这就像是介绍一位经济学家,不去介绍他的经济学论文,而去介绍他的散文随笔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被人说得太多了,所以必须挖点冷门的出来吗?

    结语

    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称:“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同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温和地反驳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我觉得李大钊对胡适的反驳也适用于这些“主旋律”电影。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也很有必要。要知道,一段历史、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必然带来电影的伟大;观众可能会为这段历史、这个人而触动,并不必然为电影而触动。

    还是说,你们只是打算趁着七一捞一笔?

     4 ) 难得的一部充分调动视听创作语言、红色又不太晃眼的赞美诗

    先抛开意识形态,《革命者》值得影迷去影院去认真看。。。

    非常非常高兴,徐展雄导演第二部作品在导演视听上有了巨大的提升,第一部是叙事格局超出驾驭能力+被过度删减改台词,最后变成了一部残缺的作品,所以很难评价徐展雄的上一部导演作品。。。

    但是在这一部中,他反而因为意识形态的某种确定性前提下,因为可以充分调动创作资源,反而在导演视听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绝对的自由就不聊了哈[捂脸]),然后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大量非常电影化的处理,完成度也很好,非常难得。。。

    印象最深的是光影的处理,具体说就是“移动的边界线”,黑暗与光明的分界线、移动感、大反差,从第一场矿难的戏,到最后一场,我认为这个影像风格坚持了下来,非常难得。。。

    所以看到很多出光影在人物和场景里移动的拍摄方法,当然这是对大时代背景与视听语言的暗合。。。

    徐展雄不知算不算影迷导演(不是贬低,昆汀就是最厉害的世界级的影迷导演),就是从这部《革命者》里看到很多视听表达从经典艺术作品的来源,比如我能看到图二这场戏画面构图对米开朗基罗的致敬,还有一场戏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当然哈哈镜追逐一场也能联想到很多主流商业区的处理方法。。。

    还有因为全片是顺序、插叙和倒叙混杂在一起,包括颠倒切,整个剪辑思路也是依据人物内心情绪的诗性散发,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流水账,如果是平时,这种叙事剪辑思路对普通观众一定是挑战。。。

    但是,赶巧儿,我猜买票来看《革命者》的,一定大概率已经家里刷完了《觉醒时代》,或者刚刚看完电影《1921》,如果你按照《觉醒》👉《1921》👉《革命者》这个顺序进行观看,哪怕你对1915-1927这12年的历史之前完全是小白,你也能通过前面两部作品,快速了解基本历史框架,然后再看《革命者》,就不会有任何理解障碍。。。

    当然还有一些为了巧妙处理剧本来回跳跃的时间线的导演手法,比如转动的火车站钟表盘,褪色的海报,还有视效呈现的机械表内部来快速表现共产党成立早期全国各地紧密的咬合关系等。。。

    很多细节处理,我不知道是剧本层面就已经处理好,还是导演层面在不断加码,理论上,作为电影创作,各部门主创发挥一流,也依然要很大比例归功于导演,因为至少要思维特别清楚,才能真能发挥出创作的合力。。。

    所以作为第二部导演作品,徐展雄至少这部作品体现了他跟众多一线主创合作,特别是监制、制片团队彼此的高度信任,才能呈现出这种品质吧。。。

    其中有一场戏印象深刻,李大钊和工人们在一面巨大巨大的天幕感觉的红旗下游走呐喊,大家手持着锄头等工人的工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在用视听拆解党旗的,很有意思,那场戏的镜头调度也异常精彩。。。

    还有,必须得说张颂文牛逼,全片都是他的各种大段独白,果然继续是“大段独白专业户”,稳稳接住,太厉害了。。。

    在我心里百变张颂文,应该是我个人2021年的年度男演员,非常佩服。。。

    最大惊喜,表演方面是韩庚的蒋介石,没什么,就是年纪大了,依然表演的层次就出来了,男演员,就是不要怕老,霍普金斯不还依然影帝级表演在第一线呢嘛。。。

    最后,要说应对现实当下的创作的建议,我能想到的就是很可能要重新观看前苏联经典电影,从《雁南飞》《士兵之歌》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当年前苏联的电影美学。。。

    理论上对现在主旋律影视创作应该是一个绕不开的学习参考。。。

    因为目前整体几部主旋律作品连续看下来,视听很多还是好莱坞传统视听风格为主导,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一种是东方传统诗性的审美,一种就是真正强悍的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美。。。

    总之,我对纯从好莱坞汲取营养,对于应对当下的中国主旋律创作是存疑的。。。

    结论:推荐观看,难得的一部充分调动视听创作语言、红色又不太晃眼的赞美诗。。。

     5 ) 以身赴死的革命者,远比我们想象中伟大

    当我看到主创阵容时,就瞬间对这部电影兴味盎然,毕竟,张颂文版的李大钊,佟丽娅版的赵纫兰,李易峰版的毛泽东,韩庚版的蒋介石、秦昊版的陈独秀,还是很有看点的。而看了影片后,我却被守常先生圈粉了。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因此涌现出了很多“主旋律”的献礼影视剧。在我固有的印象里,仿佛主旋律的作品一般更侧重搞爱国教育,会损失或忽略艺术性和观赏性。然而,看了《觉醒年代》和《革命者》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其实,主旋律影视剧,是可以兼顾思想传达和观赏性的。

    《革命者》和《觉醒年代》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非常有代入感,它们通过鲜活的人物塑造,跌宕的故事,带我们回到一百年前,进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旁观革命伟人如何在黑暗中前行,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为当时一片混沌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直白一点说,观看《革命者》和《觉醒年代》时,我觉得并不是被动地被灌输了某种思想,而是进入了人物的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他们的悲喜、愤怒,因他们的慷慨陈词而热血澎湃,为他们悍不畏死的精神而感动不已、潸然泪下。这样的作品会让人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如今的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爱我们的国家;人究竟怎么活着,才更有价值?

    《革命者》讲述的,是著名的思想家、启蒙家、革命家李大钊一生的故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之所以选择拍李大钊的故事,是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最终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意义非凡的一个人物。

    私以为,《革命者》其实算是一部传记电影。但是它并没有按照时间线去拍摄人物,在拍摄手法上,它有一点“意识流”,电影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叙,而是聚焦于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前的38小时,通过李大钊在这38小时里的所思所想,以及与他相关的人物,比如张学良、蒋介石的视角,来回顾了他慷慨悲歌的一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兴许也可以叫《非常38小时》。

    而实际上,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像是小说常用的手法,截取人物生命的某一部分,然后通过人物的思想活动,通过现在与过去的交织、插叙,来展现人物的漫长的一生。这么拍相比于顺着时间线去拍,更聚焦于人物本身,让观众更容易走进人物的世界,从而通过人物内心活动,了解他的一生,以及他的精神世界。另外,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去讲李大钊的一生,可能会比较散,很难有一条主线,很多人物和事件容易出现割裂感,而且平铺直叙会很容易乏味无聊,搞成影集,但是通过李大钊生前的38小时去串,整个故事就显得自然流畅、跌宕起伏。而正是这种拍摄手法,才让《革命者》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影片的开头部分,便介绍了故事背景,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而此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其实还在犹豫要不要杀李大钊,因为毕竟李大钊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杀了他,社会影响和舆论影响都会很大。为此,他还征求了张宗昌、孙传芳、张学良等人的意见,张宗昌等人力主处决李大钊,而只有张学良持反对意见,劝说张作霖三思而后行,毕竟这事儿吃力不讨好,既得罪苏联人,又得罪国民党左派,还得罪广大人民群众。

    然而张作霖把收到的几封主张处决李大钊的信和为他求情的信放在一个天平上,天平微微倾向于处决李大钊的信件那一侧。这部分以李大钊是否要被处刑为悬念,从张学良的视角,带我们走入了李大钊的世界。既埋下了伏笔,也让人迅速代入了故事。

    实际上,张作霖也就是否处决李大钊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而蒋介石在做这个决定时,想起了与李大钊的种种恩怨,影片从蒋介石的视角,展现了李大钊与孙中山会面,为国共合作做出的贡献。也正因为忌惮李大钊,他给张作霖的意见是“即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八字电文,使得张作霖下定决心杀害李大钊。可以说,蒋介石的电文,是李大钊的催命符。

    李大钊被杀害前,妻女被释放,又通过其妻女的视角,展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李大钊为了革命的事业是何其兢兢业业。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展现了李大钊的为了革命事业的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当他的妻子赵纫兰被释放回家时,家里一片狼藉,地上全是被翻得烂七八糟的书籍,可见,他为了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做了怎样的研究工作,他生前曾撰写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这,也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革命者》通过李大钊先生行刑前的最后时刻的回忆,以及张学良、蒋介石、赵纫兰等人的视角,完整地还原了李大钊的形象,毫无疑问,他是一位热血的革命斗士。他与陈独秀一起创办《新青年》,撰文启发民智;吸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深入各阶层,组织工农运动;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创立共产党,并在北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不仅发动群众反抗反动军阀的统治,还总是冲在最前线,与敌人正面战斗。为了革命,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有两句非常经典的口头禅:“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而这部影片难能可贵的是,不只是单纯塑造英雄,而是通过种种细节,将李大钊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剧中通过他与陈独秀的友情,与毛泽东是师生情,展现了“斗士”之外的另一面。他与陈独秀在吃火锅时的争吵,请毛泽东吃饭时,掏光口袋,发现自己少了一毛钱时的尴尬,都非常的生活化,这也让人物分外可爱。

    《革命者》的导演似乎是个细节控,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都非常耐人寻味。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导演会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38小时开始讲这个故事呢?为什么不是48小时,或者24小时呢?我猜,这或许是导演的一点“小心机”,38这个数字,所对应的,是李大钊牺牲时的年龄——1927年,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一开始,北洋军阀的狱卒进入关押李大钊的监室时,路过了一盏灯,镜头给了这盏灯一个特写,火苗被路过的人带起的气流搅动,扑腾了一下,重又亮起。这个细节,也寓意着中国革命正遭受着挫折,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之火,但一切都是徒劳,李大钊这个明灯将永远亮着,而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再比如,张作霖办公桌上的那个天平,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当张学良劝说张作霖时,张作霖没有表现自己的态度,而是把两方的意见相关的信件放在天平两端,从而通过天平的倾斜来表明态度。当收到蒋介石的文件时,他又把蒋介石的文件放了上去,天平瞬间彻底倾向于一边,一锤定音,杀害李大钊,便成定局。这个天平的存在,可以说比人物对话,显得更有力量,也更有戏剧张力。

    还有个细节,则彰显了导演对于历史的还原,这个细节就是处死李大钊的绞刑架是临刑前才开始组装的,电影中有士兵卸下崭新的绞刑架,然后组装的场景,而这则是还原了历史。李大钊得知张作霖要处死自己,便要求对方用绞刑处死自己,因此,张作霖专门从欧洲买了一副绞刑架回来,可是绞杀李大钊的过程据说前前后后用了长达28分钟(另一种说法是48分钟),这使得李大钊备受折磨。

    在首映礼上,饰演李大钊的张颂文分享了他饰演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他说一开始接到这个角色,研究这个角色的资料时,他其实很难进入李大钊的世界,因为李大钊的伟大,超乎想象。但是后来他读到的资料越来越多,他渐渐进入了这个角色,他相信,这样的人确实存在,存在于一百多年前。

    张颂文还分享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李大钊被杀害后,他的妻子赵纫兰甚至没有钱为他买棺椁墓地。直到1933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才安葬了李大钊。

    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因为李大钊是北大的教师,一个月的薪水一百多大洋,这在民国是一笔大钱,然而李大钊家却依然一贫如洗,这是因为李大钊经常拿着自己的薪水去救济别人,并把薪水花在了革命事业上,所以给家里的钱就非常少。最后,北大的校长就干脆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月发薪水的时候,先给赵纫兰一部分,剩下的才发给李大钊。

    看了《革命者》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以前对李大钊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当通过这部影片走入他的世界,旁观他的一生,旁观他的种种选择,便越发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奔走,于他,生命的意义,仿佛就是刺破黑暗,找到光明和希望。而他选择高尚,是因为他有高尚的信仰。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美好的未来,所以他在面对反动军阀时大义凛然,在面对绞刑架时从容不迫。也正是千千万万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有了如今的我们,才有了如今的中国。而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如今,时代变了,但世界也还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帝国主义欺压我们的心从未死过,而我们,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国贡献一份力量,让国家和民族更加强大。

    作家臧克家纪念鲁迅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而这句话用在李大钊先生身上也恰如其分,一百年前,他曾带领着当时的国人救国,如明灯一样照亮过那个黑暗的时代,而如今,他的故事和精神一样鼓舞着我们,他早已逝去,但也将永生。

    看完这部荡气回肠的电影,真的很想对李大钊说一句:守常先生,谢谢您!

     6 ) 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这可能是新闻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是课本中的一段文字,但是,它更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血有肉的伟大先驱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记住他的标签,却很少看见他的血肉。

    可是,对于我父母那一代人,李大钊这样的名字,不只是标签,更是他们“熟悉的人”。虽然他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但是集体记忆的余温尚存。

    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们和未来的你们,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触摸到昨天的他们,那些真正带给我们未来的人,不是华丽的标签,而是他们真正的血肉,就像李大钊的扮演者张颂文在首映后所表达的,在四个多月的拍摄时间和史料研究下,他对于人物从没有信服感到以饰演这样的人物而无上荣光,不仅触碰到了李大钊的灵魂,也和整个电影团队用二次创作带给了我们一部光影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这不仅打破了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思维模式,也赋予了这种类型片更多艺术性的可能,真真切切地重塑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李大钊,在我们这个物欲丰富,精神信仰日渐式微的时代,重新唤回了我们越来越“羞于”启齿的热血沸腾。

    38个小时,在人的一生能够占到多大的比重?38个小时,是电影《革命者》给予李大钊最后的时限。陷入记忆漩涡的是无序时间里军阀混战之下各方的博弈,是一场明知无望却又充满希望的生命赞歌。

    “工字下面加个人为天,天下的天。”“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

    北方,张作霖说李大钊不能留;南方,蒋介石不准备留李大钊。

    上海,16岁的少年张学良目睹了为被俄国人枪杀的无辜报童发声的守常先生;

    北京,蒋中正的赌约败给了为国共两党合作积极奔走的大钊先生。

    在时间的错乱和回忆的交织里,借由“敌人”的眼睛,再现了守常先生为天下人的一面。

    “你们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你们要相信,反抗,斗争,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们一定要相信!”

    开滦的煤矿上是一张张蓬头垢面却目光坚毅的面庞,工人们挽起手臂,与守常先生,为了孩子们博一个更好的未来。

    段祺瑞政府门外是一张张稚嫩却坚定的面孔,学生们筑起人墙,和守常先生,坚守一份民族的自尊。

    在光影交错之间,于枪声与鲜血里,回荡着守常先生坚定不移的誓言。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雪夜之中与陈独秀话别,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启了百年伟业。

    景山之上和毛泽东畅想未来,亦师亦友,奠基了新中国的未来。

    用细节的渲染,留住了守常先生最意气风发的瞬间。

    “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澡堂里邂逅的庆子,见证了牢狱里守常先生的自我牺牲。

    街头偶遇的徐三,目送了行刑时守常先生的谈笑风生。

    以小人物,凝练真挚的情感,是不被史料记载的,守常先生之于千千万万同胞的真实触碰。

    《革命者》选择以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视角,在38个小时的倒序里,在回忆时间的错位里重塑了李大钊的血肉之躯,他是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是老师、是丈夫、是友人,更是精神领袖。

    电影里有太多打动人的瞬间,在光影的驱动下,于尘埃的细微处,令人潸然泪下。是拒绝营救时的无畏,是从容赴死时的坚定。

    整部电影也充斥着强烈的革命主义的浪漫情怀,这是国产片里极为难得一见的。电影摒弃了敌对双方的二元对立和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回归到人与人的对话,以及通过时代催生出的纯粹的革命主义精神。

    无论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对守常先生时间碎片重塑的片段,都堪称经典,是声乐、影像与剪辑对记忆最精彩的传达。而选角上也出乎意料的贴合,在回忆的构现里和现实的静态中,彭昱畅和韩庚颠覆了固有印象,对形象和气质拿捏得非常到位,以不多的语言和细微的表情,很好的塑造出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

    当然,最好的还是张颂文的李大钊,他对角色的塑造是有灵魂融入的。

    有一则小事,来自首映礼的现场。在与主创人员互动的最后,当导演讲起在大钊先生行刑后,他的妻子赵纫兰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凑够了棺材钱为其安葬时,张颂文的动容是猝不及防的,就像电影中的守常先生在绞刑前,完成自述书后,整理衣襟,坐在光影里的定格,也一样令我们的动容猝不及防。

    对于共情能力强的人来说,有太多猝不及防的眼泪,特别是当你切身感受到,今日之中国,与昨日之先生息息相关,此时,我们可能不再需要“觉醒”,可是我们迫切地需要“唤醒”,唤醒记忆里的温度,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才能让集体记忆得以延绵。

    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我们生于和平时代,却不会忘记曾经的黑暗之地。

     7 ) 革命者:比隔壁要好

    今天跑去看了同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革命者》,我的最直观看法是:比隔壁《1921》要好,《革命者》从电影角度上真的感染到了我,私以为,这是近十年来,明星云集类的主旋律影片中,最好的一部。

    过去类似的明星云集主旋律影片,最大的问题其实并非演员驱动大于角色驱动,致使故事乱如麻,有一遭没一遭,而是那些电影们几乎没有想清楚,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最终仅仅是完成了任务一般,让一部电影沦为一段历史走马观花般介绍PPT了。

    电影《革命者》中的参与明星也不少,甚至也有些演员浮于角色之上,但整体对剧情对故事的影响甚微,在能够接受范围之内。我看《革命者》最大的惊喜是什么呢?是它的不一样,它真正是作为一部电影出发的,有自己的核心表达,讲述逻辑,整部片子有取有舍,最后也能够通过故事的讲述,让观众的情绪提振起来,当真是不容易的。

    故事始终以革命者李大钊为题眼,电影核心分为两条线,一条线以38岁的李大钊被北洋政府抓捕,最后处以绞刑为正序讲述,一条线则经由正叙讲述里的几个核心节点,而辅以几则篇章,补充了以李大钊同志为核心的相关革命事件及关键人物等,最终两条线交织,交待结局,电影以这样的讲述方式,非常立体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李大钊同志,同时也展现了那个年代革命先驱与黑暗年代斗争的艰难缩影。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走上绞刑台,慷慨就义,时年38岁。历史课本里短短一句话,背后是这位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先驱的一生。

    我愿以几个关键词概括电影《革命者》中的几则篇章,而这概乎也是影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核心价值。其一:良心,这一部分主要经由彭昱畅所饰演的张学良视角,讲述了一段李大钊的往事,1917年,俄国暴徒在租界枪杀中国报童,少年血性的张学良全程目睹,看着李大钊联合社会各界劳工力量,共同呐喊施压,在租界与俄国人据理力争,最终得到正义,此一段是李大钊其人身上为民请命的良心。其二:信念,这一部分则主要描述了蒋介石与李大钊的对立,1927年,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直接导致了李大钊慷慨赴死的结局,通过蒋介石的视角,电影回顾了1923年到1924年李大钊极力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事宜,两相对比之下,更显李大钊心中革命的信念。其三:斗争,电影在这一段里着重讲述了318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李大钊负责主持工作,引导斗争,北洋政府下令开枪,死伤数百人。其四:同志,这一段描写的是李大钊与陈独秀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盟友、同志的精神。其五:传承,电影在这一段里,则主要展现了李大钊与毛泽东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毛泽东总有问题请教李大钊,李大钊总能从毛泽东身上看见希望,他们二人,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共产主义斗争的传承。最后则是相信二字,李大钊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相信终有一天革命将功成,同样,工人、农民、士兵,无论出身如何,那些电影里所展现的革命者群像们也都相信。

    良心,信念,斗争,同志,传承,相信,电影看似混乱,故事的讲述里,又是插叙,又是回忆里夹杂回忆,年代时间也飘忽不定,相信总有一部分观众会看到云里雾里,但其实这部电影的结构无比工整、妥帖,都在这六个词里,电影以六大段落讲述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极为立体的李大钊其人其形象,以及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因为有良心,所以有信念,因为有信念,所以要斗争,因为同斗争,所以有同志,因为有同志,所以能传承,因为能传承,所以愿相信。

    片子当然也不是毫无毛病,《革命者》让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通篇情绪都太满了,配乐几乎从未间断,电影结局时,拉情绪的段落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有些月满则亏过犹不及了。但不管如何,《革命者》都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认为近年来最好的主旋律电影了,比隔壁的《1921》好太多了。


    题图:《革命者》海报

    你还可以:

    1921,一般般

    “你给我呼呼了,很舒服”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永远年轻,永远要对世界发问,如果你有问题,

    请点击:所有人问所有人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突突 isTukTuk

     短评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7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10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1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热血,但太碎片

    16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21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22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25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27分钟前
    • EuJ
    • 还行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29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3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35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40分钟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44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48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53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5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1小时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1小时前
    • VictorCai
    • 推荐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1小时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1小时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